星期日, 10月 30, 2005

訂正:

期中考第四題原題為:請列舉古典樂派具代表性的三位音樂家之敘述,古典樂派為浪漫主義樂派之誤,特此更正為

四‧ 3%請列舉浪漫主義樂派具代表性的三位音樂家,12%並略述他們個人之作品風格特色。

造成各位困擾,抱歉。
更正時間11_30_2005 02:51
期中考試題目以及注意事項:

請以附件方式繳交至 performing_arts@metaspots.com


分數分配:
總分103分,題目前之百分比為所佔分數比例,期中成績佔全學年成績30%。
交卷格式:
請依序答題,答案請勿超過500字。 請將題目及答案以MS-Word檔案格式繳交至performing_arts@metaspots.com,字體:新細明體,級數10。並請填妥學號姓名。
交卷時間:
11月6日23:00之前,逾期不收。
注意事項:
格式不符者會扣分。
內容範圍:
部分內容可在課程內容中找到,部分內容必須另外找資料。


題目:
一‧ 20%請列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四大悲劇為何?30%並略述其中任意兩齣的劇情大綱。

二‧ 2%貧窮劇場的理論創始者是誰?2%他的國籍為何?

三‧ 2%中國現代搖滾音樂先驅是誰?4%並舉出其兩首作品。

四‧ 3%請列舉浪漫主義樂派具代表性的三位音樂家,12%並略述他們個人之作品風格特色。

五‧ 2%請列舉約翰凱吉之兩首作品,8%並略述其特徵。

六‧ 5%請舉出五種以上的表演藝術形式。

七‧ 4%請舉出台灣現存的舞蹈表演團體以及戲劇表演團體各一,4%並各提出其一件作品名稱。

八‧ 5%何謂電影本事?

星期六, 10月 29, 2005

本週問題討論區

公告:

1. 下週為期中考週,我將在10月30日1:00AM前貼出期中考資料
2. 本週六11:00AM-12:00PM即時討論時間停止一次
3. 上週問題回復於10月30日6:00PM貼出
10月22日問題回覆


Wesley 提到...
on line till 12:00pm today.
10:51 AM, October 22, 2005
modeljmy2005 提到...
舉凡在台灣發展的劇團,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吳興國、林秀偉的當代傳奇、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的李國修、綠光劇團的郎祖明等等許許多多表演劇團,有些是像吳興國,他是傳統國劇出身的,後來轉為舞台發展,李國修原為電視劇演員,但以上幾位,他們都為台灣劇團發展,盡了最大的努力。表演舞台上,可能是數十分鐘的演出,其需配合的燈光、劇本、演員、導演、服裝、道具、音樂及宣傳等,缺一不可。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ㄧ齣戲曲的演出,實在不容易,要花多少時間、精神、金錢、人力,不容易,且不知是否有票房,經營劇場辛苦並不是我可以想像的。真的很欣慰,這些年大家對表演藝術的接受與肯定,在這國片不景氣之下,大家仍有參與藝術提供一個很好的空間;以上僅是我對於本週課程,觀後心得感想。
11:05 AM, October 22, 2005
Wesley 提到...
thank you,更正李國修本為電視劇演員,他原就是舞台工作者,只是在連環泡成名
11:12 AM, October 22, 2005
小邱 提到...
老師:在藝術的領域裡,為追求藝術的極致,往往會使一般民眾無法了解其藝術所要表達,就像在音樂這節裡提到的,前衛的音樂使聽眾完全無法了解演奏者所要表達的音樂,這就顯示當我們再要表達的藝術裡,是否要考量一般民眾所能了解的藝術呢?
11:20 AM, October 22, 2005
claudia_yang 提到...
表現方式不一樣所呈現的也不一樣,有的人喜歡生活化的劇情、有的人喜歡趣味溫馨,只是滿足不一樣的消費型態,會買票的人一定是他有興趣、好奇的,我想如果表現方式不足吸引人,也會逐漸被淘汰,如果不錯的,一定會被拿來大家沿用的。琴師大衛杜鐸這算是很經典的創舉吧!也難怪現在很多音樂都會加入一些樂器以外的其他元素,讀完文章才知道原來是很早就有人使用過這樣的創意。台灣的音樂多半屬於抄襲的狀態,就音樂而言翻唱國外歌曲、rap演唱歌曲唱成國語或台語、演唱會表演型態都是國外的影子。以上是讀完該次報告的感想
11:32 AM, October 22, 2005
Wesley 提到...
To 小邱:任何藝術(無關乎前衛與否)都難以完全表達出其含意,但是或多或少會提供欣賞者各式的感受,所謂前衛藝術其實並沒有看懂看不懂的問題,我認為只是在一般娛樂感上較為欠缺,且脫離固有思考窠臼,但是所有的前衛藝術的目的都是在打破既有之藝術思考模式,使得閱聽人能有不同收穫
11:36 AM, October 22, 2005
Wesley 提到...
To Claudia Yang:有關妳的見解,可在那本電子書上的羅大佑專訪中得到一些印證,有關全球化的看法,強勢與弱勢文化的陰影
11:39 AM, October 22, 2005
kingfu 提到...
老師:1.明華園也在國家劇院表演過,也須借重服 裝、佈景、燈光、音樂、甚至於劇本的輔 助,是否也算是劇場演出。2.抗議中的行動劇也是經由編劇與演員、服 裝、佈景搭配,是否也算是劇場的另類演出。
11:42 AM, October 22, 2005
Wesley 提到...
明華園本來就是劇場表演,甚至在野台戲的階段也是
行動劇是劇場活動的一種,我之後會再介紹
11:48 AM, October 22, 2005
Wesley 提到...
抱歉,我必須先離開,如有其他問題,請於本週任何時間貼出皆可
11:50 AM, October 22, 2005
美方 提到...
11月份雲門舞集將做狂草的演出,極簡的舞台佈置,將讓表演者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舞台上裝置藝術的簡與繁也會是一種潮流嗎?之前我的大老婆在裝置上也是簡單大方,這樣的表現方式是否更讓表演者與觀賞者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呢?
12:30 PM, October 22, 2005
Wesley 提到...
由簡至繁或是由繁至簡不完全是潮流,而是有關於舞台設計師與編劇者、導演所要求詮釋戲劇的手法搭配的決定。
舞台的設計簡約的確可使觀眾更為專注於表演者本身。
modeljmy2005 提到...
老師不好意思,關於李國修我記得,他是演華視劇展得到金鐘獎已有20多年前了;他是參加張小燕的綜藝100短劇演出才崛起,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個人還蠻欣賞她的作品。曾在10多年以前屏風在忠孝東路四段一處地下室時,有去過幾次。打擾之處敬請見諒.
11:12 PM, October 22, 2005
Wesley 提到...
你是對的。我誤查了。
JAN 提到...
這幾年舞台劇的表演愈來愈受到民眾的接受與支持,雖然我是學平面設計的,但在早先年我也只會去看關於一些平面的展覽而已...直到這幾年因為朋友的影響才初步接觸到舞台劇的行動表演藝術的魅力,欣賞到一齣好的戲劇表演確實能夠讓人久久無法忘懷,然而更讓我震撼的是舞台的佈置與設計,怎麼樣在一個有限的舞台上,創造出不同視覺與空間的效果?!又要在最短暫的時間內佈景完成…這個環節一直讓我覺得不簡單、讚嘆不已…所以在舞台劇的觀賞上,我認為它的行動表演可以激發民眾的想像與思考空間;而在立體與空間概念上,對設計方面也能帶來一些創作思維與靈感!
12:41 PM, October 23, 2005
zoe 提到...
搖滾樂為年輕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改變,在音樂上造成革新的影響。從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想應該是從未曾停下腳步吧!在期間一直有電影與搖滾樂的結合,例如蒙特利流行(Monterey Pop),被喻為午夜電影之后的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歌聲淚痕(The Rose) 等等似乎都是描寫迷幻掙扎的一面,就連電影阿甘正傳裡描述阿甘的女友(Jenny)的這一段,似乎也不是對搖滾樂作正面的引述,真不知道怎麼定義搖滾精神。好像有一部『搖滾教室』比較正面一點!
9:53 PM, October 23, 2005

Wesley 提到...
搖滾樂本就是反叛的象徵,所有的頹廢與黑暗也不足為奇,但是這些反叛、頹廢、黑暗卻產生一些深刻的理論發展,再音樂篇的後段我會提供一些資料供各位參考。
10:20 PM, October 23, 2005

Camille 提到...
Madonna的音樂帶有各種不同的曲風,確在她的大膽形象與作風讓樂迷得到了裡得到某種程度上的解放。瑪丹娜呈現出的個人魅力,的確是獨特的「瑪丹娜作風」。但仍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情欲宗教的叛逆形象還是受人爭議的,但她勇敢的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風格特色,這應該也是表演藝術的一種吧!而且對全球流行時尚、音樂造成具大影響力!
10:26 PM, October 23, 2005

Wesley 提到...
抱歉,目前blogger的系統有些問題,我無法將10_15的問題回復貼上,煩請稍待,I will on line until 11:00PM
10:31 PM, October 23, 2005
Wesley 提到...
我認為Madonna是少數幾位不是因為英年早逝(如詹姆士狄恩、瑪麗蓮夢露等)而成為Icon的巨星,她清楚的代表了一個世代的轉變與弱勢性別的特立獨行。
10:38 PM, October 23, 2005
Wesley 提到...
time is up, see you next week.
11:01 PM, October 23, 2005
永恆不滅的烙印 提到...
針對音樂,我想首先該區分的是他的呈現方式:如果面對流行樂,他的好處是時間會做決定,所以流行樂會分經典跟不經典,而通常不需要太多的時間驗證。一般來說會是旋律烙印在腦海之中,而歌詞是否令人印象深刻而有深度,則是重要的關鍵吧。至於歌者的聲音,則必須在成名之後,才發揮其地位與作用吧。好的旋律勾引你的注意,而好的詞句則成為烙印,當然再接收訊息的時候,心境也是很重要的。其他則留給時間吧。而交響樂,需要較理想的設備,或表現空間與時間,因為他本身就是一篇「故事」,所以會以「樂章」來做區分,但是問題在於個人素養。而先前提到的歌劇,的確是偉大的藝術之一,因為在台上必須無我的傳達,更需要讓冠中接受傳遞的訊息,同時,節奏相形更為重要,但是時間也變得延長,當然有一定的人文素養也很重要,所以現場性質的表演,也開始考慮所謂與觀眾互動的一環,或是增加互動的一環,讓可預期成為明顯的一點。不過除非音樂劇,否則要製造「早知道」還是很困難的。不過以紀錄形式呈現的音樂劇,我想「真善美」跟「阿瑪狄斯(還是阿狄瑪斯)」就真的很令人映像深刻,也可以說是劇情與音樂跟演出的完美傳達。至於瑪丹娜,真的很抱歉,聽過他的音樂,卻因為與文能力的問題,或許當旋律再起的時候,我會說:「喔~~~。」可是這就表示,那是作曲者的成功表現,而非作詞者或演唱者的全是表現,不是嗎?這也印證了,我最初的說法吧。
11:39 PM, October 23, 2005
sky 提到...
我個人認為:不論是戲劇或是音樂,應該都是人們為了,要抒發自己的感情,而延伸出來的一個方式,不在乎地點、場景等...,只要有一個好的情境,就能表達出所想要的感情,也帶給觀眾一個,置身其中的趕吧?
9:51 AM, October 24, 2005
vivian 提到...
請問老師:在藝術的領域裡,像是「山藸‧飛鼠‧撒可努」這部電影式的紀錄片,主要是為了傳遞原住民的文化,不知道這種形式算不算是ㄧ種表演藝術呢?
8:34 PM, October 24, 2005
Wesley 提到...
紀錄片是否為表演藝術的一種形式,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我個人認為對於紀錄片的導演以及編劇者而言應該算是一種展示(表演?) 個人理念的方式吧,但與紀錄片的特徵與表演藝術的關聯是不深的,關於記錄片部分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會在討論。
HaoMei 提到...
從戲劇到行動,表演到「非表演」看了老師的介紹關於波蘭導演Jerzy Grotowski果托斯基,搜尋了一下關於他的資料,發現不管在任何形式上的藝術呈現,追本朔源的是要發掘內心深處的那/某一塊被遺忘『原本的自己』,藉由藝術媒體(任何形式)的表達,再次喚醒觀者的內心世界。分離派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認為,「一個藝術家應有發自內心的展現能力,這也是畫家的唯一要求,那就是把獨自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來」。雲門舞集向來都是從內心去感受到的世界,以肢體表情呈現意境給觀者體會。氣功、瑜珈從內在講求圓柔,莊子講消遙,而這些最終的傳達意義,都是讓觀者往心裡頭去探索自己,胡茵夢在她的自傳裡曾提到,經年累月所學習的觀念使人複雜化,而這觀念是不是也正是這類型的表演藝術要傳達的"原本"呢。
2:57 AM, October 25, 2005
Wesley 提到...
經年累月所學習的觀念使人複雜化,而果托斯基的貧窮劇場就是要使複雜的認知還原成基礎的情緒。You have good point.
HaoMei 提到...
關於音樂YA YA YA~曾經在雜誌上看過ㄧ位玩音響的人介紹過這張專輯"四分三十三秒"ㄧ直很懊悔沒把專輯名稱的數字記下來,只依稀記得封面樣式及鋼琴演奏,感謝老師的貼圖及介紹喚回記憶,誰有CD阿,好想聽聽用(易經) 六十四卦決定(Music of Changes)這首鋼琴獨奏的每一個聲響的音高、音長、和節奏唷!
3:44 AM, October 25, 2005
Wesley 提到..
我會找一下這張CD,也許期中考之後。
luckboss 提到...
為什麼最客觀的藝術是(劇場表演)?劇場提供一種與實際生活神似的特質表演展現為什麼其他藝術難以匹敵?
3:46 AM, October 25, 2005
Wesley 提到..
其他藝術所要傳達的理念,由創作品傳出之後必須由閱聽者用自身的經驗與認知在「心中」揣摩之後才可得,但劇場(戲劇)是以較直接由演員的語言動作傳達創作者的概念,會減少許多因為個人觀點不同而產生的主觀意識。
kenneth_tan 提到...
老師您好!學生對表演藝術這門課程有蠻多的問題想提問 ?因為我就讀的是假日班所以都一定要以遠距教學的方式上課而無法見到老師您的尊容,以及同學們都很好奇只要回答老師的線上問題繳交作業即可完成修此學分.但表演理應有老師當面授課及當面性的互動教學比較妥當.因為這一學期有兩個科目是遠距教學,都讓我不知如何來準備我所要交的作業?可否請求老師帶領我們同學上課教學一次.疑惑的同學上........謝謝10/9日老師有上傳一些檔案資料學生已經閱覽過了但有問題想提問老師在現今有許多的歌星或魔術師在一個玻璃空間把己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呈獻給觀眾欣賞例如10/9日歌手孫燕姿在台北101大樓旁演出24小時的玻璃屋世界,無論是吃或睡以及化妝等.....作息透明的呈獻給在外的觀眾欣賞.我不知道這是否是一種表演藝術或是她要表達甚麼意涵 ?懇請老師解此疑惑................謝謝
10:15 AM, October 25, 2005
Wesley 提到..
在11月份如有需要,請班代安排好時間後通知我,可面對面上課一次,有關孫燕姿的問題是屬於行為藝術的部份,我會在接下來的課程中討論。
kenneth_tan 提到...
老師請問:音樂的藝術這一篇在表演藝術上是先有音樂融入到肢體表演還是先有肢體表演再融入音樂.還記得在十幾年前有一部電影名為:阿瑪迪斯是一部描述一位法國皇室的樂師遇到音樂天才莫札特的故事,從以前一直序述到老的過程.劇中有許多的舞台表演加上音樂.而最主要的是莫札特創作音樂加上舞台上的表演,而演出之中的靈魂人物卻是在前方的指揮.所以我的問題是:在該片當中所呈獻舞台劇的表演是屬於先創作音樂進而加入故事戲劇的表演嗎?
5:05 AM, October 26, 2005
Wesley 提到..
戲劇與音樂的先後問題:兩者同時發生,但是近代的音樂創作是先有故事在有音樂的譜寫,可參考本次課程浪漫主義樂派部分。
提到...
很高興台灣越來越重視藝術這塊領域,更多人開始喜歡甚至接觸它。可我們常會拿外國的東西來看,很多人常會講歐洲新導演、新劇場、經典歌劇、知名交響樂團 .... 等等。可就是對台灣小劇場、音樂、傳統戲曲討論很少,目前好像只有台灣的電影在國際間比較響亮。很多人可能對歌劇魅影或是柏林愛樂可以講出個十之八九,但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卻講不出一句話,當然這是因為對歐美文化長期的重視及對台灣文化長期的漠視,讓我覺得可惜。想問老師西方的百老匯舞台劇跟東方雲門舞集的比較??還有東方也很多好的音樂,可為何東方的音樂演奏無法在國際舞台壓過歐洲音樂???
3:48 PM, October 27, 2005
Wesley 提到..
百老匯與雲門舞及難以比較,同屬劇場表演的一種,但是表演的目的和內涵是不同的。基本上百老匯是以商業為出發點,我認為雲門在創作上比較不那麼媚俗吧。
兩個原因:1.樂器的強度和精密度不同,2.創作環境的歷史差異,東方從未有過像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創作環境,也許中國在春秋戰國和唐宋時有類似的環境,但是樂器上並無法配合。
ㄧ抹淺藍色的海洋 提到...
老師在文中提到ㄧ齣劇場的戲劇表演需要劇作家、演員、導演、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缺一不可,他也是一種「綜合藝術」,而劇場表演通常是指像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綠光劇團這類的團體,不知道相聲算不算是劇場表演的一種呢?
5:12 PM, October 28, 2005
Wesley 提到..
相聲在魏龍豪、吳兆南的形式來說是劇場表演但是跟戲劇的關連不深。表演工作坊的相聲表演其實是一種戲劇表演。
dodolo 提到...
我沒有臨場欣賞過舞台劇的經驗,但能想像得到,在現場的那種情緒是與舞台上的表演相互牽引的。音樂與劇場之間的關係足以影響台下觀眾的每一個情緒細胞,當欣賞者的注意力隨著演員的肢體及語言所吸引時,音樂的抑揚頓挫必定也是使觀眾融入的主要原因吧!音樂的旋律,即使沒有詩詞,很奇妙的就是能夠使人心情隨之起伏,在音樂裡,每個音符的喜怒哀樂讓聽的人都能感受到。我想,不論是在舞台上活生生表演的人也好,一個個跳動音符的音樂會也好,如果能讓觀賞者或是傾聽者了解其中所要表達的意念及想法,即已達到他們所要表演的藝術了吧。表演藝術是否可以說是一個較主觀的藝術呢?畢竟很多時候是劇作家們,將他們自己的想法透過表演的方式讓更多人能認同、一同沉浸在他們的思考裡一同思考著?其實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玩的腦力激盪,可以想著,原來事情可以這樣去思考,就像有人先穿衣服後穿褲子,或有人先穿褲子再穿衣服一樣,生活引發的題材也往往是藝術家們的起發呢~~~僅為個人想法~
9:46 PM, October 28, 2005
10_29_2005課程

第四節 音樂

浪漫主義派(Romantic)

代表性人物
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韋伯(C. Webber, 1786-1826)、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947 )、蕭邦(F. Chopin, 1810-1849)、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白遼士(H. Berlioz, 1803-1869)等。

浪漫主義派特色
浪漫主義派的標記是需要台詞對白或詩的歌劇。在初期是以歌曲作為與古典主義的分野;浪漫主義不只在音樂方面,同時在造形藝術以及當時的文學均密切的聯繫。在
音樂本質上浪漫主義派是強調個性、作者主觀,打破傳統形式的。
音樂的形式上以交響曲為首的器樂以及使用海頓所確立的奏鳴曲形式。
音樂的內容則從古典的、文靜的,漸次移轉成動態的情緒抒發。
浪漫主義派的精神在舒曼、蕭邦、白遼士等人達到極點:舒曼藉著歌曲、鋼琴曲表現夢想及文學、蕭邦將內藏的熱情及敏銳熟練的感情轉換為鋼琴曲,白遼士則直率地表現出個人的體驗及主觀。在浪漫主義時代最盛行的音樂也可說是浪漫主義導火線的是歌曲與歌劇,初期的歌曲之王舒伯特擅長將詩與音樂完全混成一體,提高了歌曲的藝術性。歌劇先驅德國人韋伯創作的特色是:用歌劇表現出德國傳統的民族性以及故事,同時大量採用戲劇性的要素(左圖為韋伯之歌劇-魔彈射手);而他的同胞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右上圖)更將歌劇視為一項綜合的舞台藝術,表演者與管絃樂團同樣地受到重視,過去以優美旋律為中心的現象均已消失,代之而起者為壓倒性的說服力,戲劇感強烈地逼迫聽眾(觀眾)。


民族樂派(Ethnic)

簡述:
浪漫樂派在基本上是個性的自覺,也就是一種解放的音樂,並不普遍地追求理想,而是對自己忠實,由此而表現出作品的結晶,因為每一個音樂家自身的血統不同,若忠實於自己的作品,當然就產生民族性風格。民族樂派是以浪漫樂派為基礎延續發展而來,浪漫樂派的作曲家中,韋伯、蕭邦、李斯特、華格納等人,不論其有無意識,在其作品中皆可嗅出相當濃厚的民族味道;古典至浪漫樂派時期,音樂的主流在德國,但是19世紀後半,各國各自走出德國的掌握,而樹立各自的風格。

印象主義派(Impressionism)

簡述:
印象主義音樂產生於十九世紀末,是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而出現的一種音樂流派。這一流派的音樂家與此前的浪漫主義音樂家有很大區別,他們並不通過音樂來直接描繪實際生活中的圖畫,而更多的是描寫那些圖畫給我們的感覺或印象,渲染出神秘朦朧、若隱若現的氣氛和色調。法國人德布西和拉威爾兩位音樂家,是集印象主義音樂之大成者。印象主義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向現代音樂過渡的橋樑之一,雖然這一樂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但這種風格對於近現代音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現代樂派(Modern)

在每個國家,本世紀的作曲家們都在對音樂的諸要素——如節奏、旋律、和聲、曲式——進行著實驗。在此除了在上週提出一些實驗音樂的範例之外,不多贅述。以下僅針對人所熟知的爵士音樂做一概略說明:在本世紀所有基於民族和社會習俗的音樂中,沒有哪一種比(美國)爵士音樂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右圖為美國知名爵士樂手Louis Armstrong)。由於爵士音樂狂熱的節奏和古怪的不協和音,從某方面講,它似乎是新時代的一種表現。爵士音樂有許多對職業音樂家們產生吸引力的特色,(例如其中帶有小三度和小七度的音階,以及基於小三度和小七度音階的七和絃等等)。可是,最具強烈感染力的爵士音樂特色,是它那獨具特色的節奏。在爵士音樂裏,同時有兩種很強烈的節奏型相互對立,(例如一個三拍子節奏加在一個四拍子節奏上)。這種錯綜複雜的多重節奏顯然是原始民族的音樂特點,因此爵士音樂的興起,無疑是人類對於自然的一種理性回歸,這是本世紀各種藝術形式的共同趨向之一。職業的音樂家們也被那些不常使用樂譜的、甚至事實上常常不會讀譜的原始爵士音樂演員們所迷住。在一時的衝動之下,這些自發的爵士音樂演員可能在一個旋律上即興演奏出最複雜的變奏曲。

附錄一

管絃樂配置圖基本上分為弦樂(Strings)、銅管(Brass)、木管(Wood Winds)以及打擊(Percussion)四個部份


















附錄二

我摘錄了一篇有關於音樂欣賞的文章,已由簡體字轉為繁體字,請各位同學參考,原作者於音樂這一門表演藝術有非常有趣的描寫與觀點。摘錄自http://www.myscore.org/yuelun.htm
賞樂雜談

文: 阿鏜


內容與形式及技法的統一,是藝術作品成功的第一要素。莫札特(左圖)音樂和聲的清麗、透明,配器的單純、簡潔,與其內容的天真、高貴,有內在的因果關係。華格納音樂和聲對位元的複雜、豐富、多變,配器的宏大,厚重,與其內容的英雄性,所表現人性的矛盾及複雜性,也同樣是互為因果。類似莫札特的內容而用華格納的技法,類似華格納的內容而用莫札特的技法;非莫札特、華格納的內容而用莫札特、華格納的技法,都是東施效顰,愚不可及,絕無成功之理。




邊聽蕭斯塔可維奇的第十一交響樂,邊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真是一奇特的享受。蕭氏與金庸,似乎在不同時空,用不同媒體,在說同一樣事情。小說主角蕭峰的悲涼身世,悲劇故事,與蕭氏的音樂處處吻合;蕭氏音樂中的悲哀、怨憤、殺伐之氣,以及那種他人所無的排山倒海衝擊力,處處可在小說中找到印證。有點可惜的是老蕭給他的音樂加了個大煞風景的標題。如蕭氏仍在世,當建議他把標題拿掉。


貝多芬是英雄,蕭斯塔可維奇也是英雄。莫札特不是英雄,是天使,是神仙。貝氏和蕭氏的音樂是入世的。莫札特的音樂是出世的。在蕭氏的音樂中,找不到莫札特那種天使般的單純、柔美;在莫札特的音樂中,也找不到蕭氏那種人生百態,特別是那種滿腹牢騷,憤世嫉俗。


反復聽蕭氏的第一、第五、第十一交響樂,覺得他的音樂有幾個顯著特點:1大——氣勢大、結構大、變化幅度大。2對位特別豐富——與二流作曲家如阿鏜等相比。3偏重內心描寫——與偏重外景外物描寫的作曲家如德彪西、史特拉文斯基等相比。4喜歡把弦、木、銅三組樂器當作三件樂器來使用,效果甚佳。不喜歡他的是常有尖銳、刺耳的不雅之聲。五 蕭氏十八歲寫成的第一交響樂,已達令人百聽不厭之境。如果“就文學來說,莎士比亞是上天給英國最厚的賞賜;就詩而言,杜甫是上天給中國最厚的賞賜”(黃國彬語,見“中國三大詩人新論”);那麼,就音樂而論,蕭氏大概是上天給俄國的最厚賞賜了。


對位功夫就像武功中的內功、內力。內力高強之人,任何招式使出來,都威力強大;缺乏內功之人,再高明的招式到了手裏都會變成花拳繡腳,中看不中用。


華格納與史特拉文斯基這兩位管弦樂法的頂尖高手,究竟誰更高段?論奇詭變幻,史氏無人可比。論氣魄雄渾,華氏更勝一籌。華氏的音樂“人”味多些,是正中見奇。史氏的音樂,“野”味多些,是奇中見正。如以此把華氏排在史氏之前,不知史氏在天之靈服氣否?


把馬勒和拉威樂的管弦樂作品比較一下,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馬勒是結構派,線條派;拉威爾是色彩派,音響效果派。馬勒的作品,把其配器改變一下,當然其色彩會跟著改變,但其總的音樂效果仍然成立,不會大變。拉威爾的作品,則絕不能改動其配器。如把其所使用的樂器改變一下,不但會面目全非,連能否奏得出來都是問題。從整個管弦樂歷史來看,巴赫、貝多芬、布拉姆斯都可歸為結構派;勃遼茲、裏姆斯基.柯薩柯夫、德彪西、史特拉文斯基可歸為色彩派。華格納則是介乎兩派之間,兼具兩派之長的人物。

十一
拉威爾的“小丑的晨歌”一曲,聽鋼琴原作,不大聽得出味道,聽其管弦樂改編曲,則有如看光彩奪目的奇珍異寶展覽,每一句,每一個音都充滿奪人心魄的奇光異彩。有人用獨奏樂器的語言寫管弦樂曲,有人用管弦樂曲的語言寫獨奏曲,拉威爾無疑是後者。

十二
拉威爾的“波麗露”,固然是配器的典範之作,同時也是旋律、節奏的典範之作。如果沒有那樣一段色彩和節奏均變化多端,令人百聽不厭、百聽不明(如不是看著譜硬背,相信一般人聽上一百次也無法準確地把譜記出來)的旋律,單憑在配器和聲上變換花樣,該曲不會如此精彩。

十三
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譜上複雜、音符很多,但效果常不大出得來。他喜用快速、短音、高音,跟華格納正好相反。華氏喜用慢速、長音、低音。以招式的變化論,也許二人不分高下。如以招式的威力論,則華氏遙遙領先,非史氏可比。

十五
聽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鳥”和“春之祭”,深覺史氏真是不世出的奇才。難到極點,新到極點,效果好到極點的招式,在他手裏使出來,就好像流水從高處向低處流一樣自然、容易。對庸才如阿鏜者來說,連模仿他,偷學他的東西,都極不容易呢!

十六
史氏的“火鳥”全曲原譜與組曲曲譜,在配器和記譜上都有不少不同之處。此事至少說明一點:史氏創作精益求精,一改再改,絕不輕易放過任何可以改得更合理、更完美之處。真是“那裏有天才”之又一例證。

十七
對著總譜細聽亨德爾的“彌賽亞”,完全服了。其音樂精神的向上,對位元的巧妙,結構的精密,內涵的充實,素材的簡煉,恐怕三百年後的今人,也沒有一個能寫得出來。難怪有人悲觀地斷定,時至今日,古典音樂在創作上已難有作為,能有作為的只有唱奏和欣賞。

十八
聽巴赫的“馬太受難樂”和“B小調彌撒曲”,覺得巴赫的音樂無疑比亨德爾的音樂更嚴謹、更複雜、更精妙,但旋律卻不及亨的優美、活潑、雅俗共賞。也許,巴赫比亨德爾更神聖,亨德爾卻比巴哈更易令人親近。

二十
一般歌曲,是一段定江山——只要有一段寫得精彩,整首歌就立得住。可是賦格曲,卻是一句定江山——整首曲子,都是根據這一句衍生、發展、變化出來。如這一句立不住,整首曲子也就立不住了。如此說來,賦格曲固然在技巧上是登峰造極的形式,可是,“智”的成份往往多於“心”的成份,所以不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以至逐漸式微。這種對格律的要求比我國的七言律詩還要嚴格的形式,只有在少數幾位真正大師手裏,才能成為心、智、情、理兼具的樂苑奇葩。

二十二
布拉姆茲的德國安魂曲,美到了極點。用這樣美的音樂來悼念、陪伴死者,真是人類文明登峰造極的表現。比起中國傳統追悼死者的恐怖氣氛和淒厲哭聲來,文明太多了。

二十三
常聽到“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的分別在那裏”一類問題,甚至聽到“藝術歌曲應向流行歌曲靠近、學習”一類建議。其實,只要把常用來形容好的藝術歌曲之詞語,如“崇高”、“高貴”、“深厚”、“震撼人心”等,與常用來形容好的流行歌曲之詞語,如“夠勁”、“好甜”、“有磁性”、“一聽就會唱”等加以比較,便可明白二者之分別。至於二者是否應該和能夠互相靠近、溶合,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人都有兩面,一面是動物性的,如食、色、玩樂;另一面是精神性的,如宗教、文化、倫理。一萬年後,二者還是會並存,決不會合二為一。

二十四
人有人的語言,動物有動物的語言,繪畫有繪畫的語言,舞蹈有舞蹈的語言。管弦樂,也有管弦樂的語言。何謂“管弦樂語言”?此問甚難答,近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類。然而,也非絕對不可答。以一句一段來說,能用人聲唱出來,或能用一件單音樂器奏出來的,一般都不是管弦樂語言,而是歌曲或某件獨奏樂器的語言。單件樂器奏來如拆碎之七寶樓臺,不成片斷,數件或全部樂器總合奏出來才完美無缺的,便是管弦樂語言。連續較長時間使用同樣樂器或樂器組合的,一般不是管弦樂語言;較頻繁地變換樂器或樂器組合的,是管弦樂語言。很容易改編成鋼琴譜,可以在鋼琴上完整無缺地彈奏出來的,一般不是管弦樂語言;很難改編成鋼琴譜,不大可能在鋼琴上完整無缺地彈奏出來的,是管弦樂語言。


二十五
以管弦樂語言的豐富來為古今中外的管弦樂曲排名次,史特拉文斯基(左圖)的“火鳥”第一。為方便分類、歸納、記憶、學習,筆者曾借用中國武術招式名稱,給華格納、拉威爾、史特拉文斯基等管弦樂大師的各種技巧、手法命名。結果發現,在同一作品內,論招式之豐富、多變、奇詭、險絕,史氏之“火鳥”比較他人之作品,不但遙遙領先,連他本人的其他作品也沒有一首能及得上。


二十六 “火鳥”中的招式,簡略列舉如下(括弧內之號碼為組曲譜之編號):此起彼落(2),長中有短(3),震音碎音(3),變化琶音(5),群雞啄米(9),重重疊疊(10),爬上爬下(12),機槍連發(13),撥弦敲弦(26),珠前線後(34),前呼後應(39),以靜襯動(62),縱橫交錯(69),舊酒新瓶(69至80),群雄助威(89),拆碎樓臺(93),緊拉慢唱(96),馬不停蹄(98),接力賽跑(104)。此外,在全曲原譜中才有的招式及不必舉例的招式尚有:鼓聲掀浪,群獸怒吼,剛柔相濟,一花獨放,好事成雙......等等。可惜筆者拙于文才,不能像金庸寫武俠小說一樣,給這些技法想出更美更准更絕的名稱,乃一憾事。

火鳥download欣賞 最後一首 firebird bercuese and finale

二十七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套歌劇之管弦樂片斷,有些史氏所無招式:水銀瀉地,四管齊鳴,以高伴低,弦木伴銅,你問我答,不分彼此,千軍萬馬,一統天下。有興趣研究者宜自己去找“那裏是那裏”,此處恕不公開“謎底”。

二十八
史氏“春之祭”的管弦樂法,最特出的一招是把整個樂隊當作一件打擊樂器來使用。以此招表現原始、粗野,不可謂不成功。可是,這實在是險到極點,近乎旁門左道的招式,稍為拿捏不准,便會“未傷敵而先傷已”。後來一些無此功力又無此內涵的東施之輩,濫用此招,把樂壇弄得一片剌耳鬼叫之聲,想這並不是史氏所樂於見到之事吧?

二十九
“用非管弦樂語言寫管弦樂樂曲”,例子可舉舒伯特為“露莎孟德”所寫的芭蕾音樂。雖然該曲充滿旋律美,句句可唱,但是,缺少對位,缺少戲劇性,缺少強烈的色彩變化和織體變化,從頭至尾只是旋律加伴奏,而且主要旋律都是頗為呆板的歌謠式節奏。以管弦樂曲論,這當然不算成功之作。請讀者勿誤會庸才阿鏜居然敢大貶天才舒伯特。以作品的充滿靈性、詩意、旋律和聲的美而自然、多變論,舒伯特是無人可及的。缺少第一流的對位技術而被公認為第一流作曲家,古今中外只有一位舒伯特。他三十一歲便英年早逝,可是給人類的音樂寶庫留下了多少無價珍寶!阿鏜對他連崇拜、欣賞、可惜都來不及,怎敢亂貶?怎忍亂貶?想指出的僅是:如缺少足夠的技藝與功力(包括對所寫之形式的瞭解和掌握),天才如舒伯特也會有不成功之作。凡夫俗子如我輩,欲寫好一曲半曲,能馬虎乎?能偷懶乎?能騙人乎?

三十
欣賞音樂難不難?說不難,何以鐘子期一死,俞伯牙便從此不再撫琴?可見知音不易得,賞樂相當難。說難,則何以除聾啞之人,生平不喜歡任何音樂,不曾自己哼唱過幾句的人幾乎找不到?可見音樂人人都能賞,絕非貴族之專利品。結論是:不同的人欣賞不同的音樂,不同的音樂需要不同的人來欣賞。欲賞樂者,不能不先弄清楚,自己是何種人,宜賞何種樂;欲人賞樂者,也要先弄清楚,自己有的是何種音樂,需要何種人才宜欣賞。如此,則不會有人埋怨欲賞無樂,有人埋怨有樂無人賞。

三十一
所謂“”知音難求,是指確實優秀,卻尚無人知的作家作品,不易遇到能賞識的人。時至今日,誰不會說“巴赫偉大”、“我喜歡貝多芬”?可是,偉大的巴哈去世後,整整一百年默默無聞,直到孟德爾松歷盡艱辛,把他的“馬太受難樂”排演出來後,世人才知道有巴哈。如問巴哈的在天之靈:“千萬世人尊稱您為音樂之父,究竟誰是你的真正知音?”大概巴哈會毫不考慮地答:“孟德爾松!”

三十二
賞樂如賞詩、賞畫,以“耐”字為高。詩要耐吟、畫要耐看、樂要耐聽。把柴可夫斯基和西貝柳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相比較,相信一般人初聽都會喜歡柴多於西。可是聽到十次二十次以上,情形就很可能反過來,品位較高者會覺得柴協“膩”,西協卻越聽越有味。以此斷高下,自然是西高於柴。

三十三
如追根究底下去,是什麼因素造成一件作品“耐”或“不耐”?這是極難答的問題。就音樂來說,一般情形是厚重、含蓄,抒內心之情的作品比輕巧、華麗,描寫外界景物的作品耐聽;對位元豐富的作品比對位元貧乏的作品耐聽。但也不儘然。莫札特的作品並不厚重,舒伯特的作品對位元並不豐富,史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以描寫外界景物的居多,但都很耐聽。無可爭議的是:情深情真的作品一定比情淺情假的作品耐聽。

三十四
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同異之處何在?同者,都講求好聽、高雅、有意境。異者,一、中樂音階一般是五至九聲,西樂音階是七至十二聲。三、中樂一般不轉調,西樂大量轉調。四、中樂器高音強低音弱,各種樂器的音色不易溶為一團,西樂器高中低音較平衡,大多數樂器的音色可溶為一體。五、中樂創作的思維一般是“砌磚式”,即越加越高,越加越長;西樂創作思維一般是“細胞分裂式”,即越變越多,越變越長。由此看來,西方古典音樂是已高而不易再高,中國傳統音樂是不高而大有機會再高。

三十七
論音樂充滿剛陽氣,古今中外,無人可與貝多芬相比。貝多芬的作品,充滿力感,永遠激勵人向上。有句話說:“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也許還可以這麼說:“愛聽貝多芬音樂的人不會頹唐不振。”

三十八
每次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都有把靈魂清洗了一遍和跟最好的老師上了一堂作曲課的感覺。這真是一首神聖、神奇、集大成的至尊之作——一般人都能接受和喜歡它簡單、易唱、好聽的主題旋律;行家不能不佩服它極其高明的作曲技巧;政治家可從中體會出人類最崇高、最終極的政治理念;宗教家會認同其眾生平等,人類互愛,神偉大,人渺小的精神;哲學家會發現它用最抽象而直接的語言,把他們用長篇大論都講不清楚的意思和道理,全明明白白地講了出來;建築師和數學家會驚歎其總體結構的龐大精妙,每一個組成部分都互相關聯而經得起嚴格分析、計算;文人雅士可從中引發諸多聯想甚至由此產生新的創作靈感......假如世界上只准留下一首樂曲,其他統統不准存在(當然包括筆者敝帚自珍的數十首小作品在內),別無選擇,我只好略帶痛苦地把這一票投給貝多芬這首“歡樂頌”。

三十九
選詞作曲——詞長不如詞短,情短不如情長。

四十
賞樂三部曲——一、多聽,二、多聽,三、還是多聽。多聽自能出味道,多聽自能辨高低,多聽自然成樂迷。

星期六, 10月 22, 2005

本週問題討論區

上週問題回覆我會在本周日18:00時貼出
10_15問題回覆

claudia_yang 提到...
看電影、戲劇的感覺好像是如此:過程中享受有趣點,結束後想一想主題的啟示,啟示如有所得,會很令人滿足。如沒有也享受了樂趣。這也就是所謂的『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吧!很好奇李小龍年代的電影是如何宣傳,告知大家去欣賞電影的,有宣傳海報.....等嗎?畢竟表演藝術要宣傳才會有人去欣賞。
10:36 AM, October 15, 2005
Wesley 提到...
1972年,電視似乎還是黑白居多,不會播放任何的電影廣告,但那時候的電影院很多,每個社區附近好像都有一家電影院,電影院強檔片上映時會看到手繪的看板招搖於市,還有電影宣傳車,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娛樂真的不多,電影實在也不需太多宣傳。
11:14 AM, October 15, 2005
modeljmy2005 提到...
在60年代的台灣社會.是經濟起飛成長的年代.從農業轉位工業.當時看電影應當是一個奢侈的享受.我的感覺是,當時去看李小龍電影的,除了好奇與新鮮外.留下讓人映像深刻的,莫過於他的拳腳功夫,視覺上的表現.在當時的年代已經是不得了。現今2005年科技的精進,動畫特效電影,每年推陳出新,這是市場考量也是市場所趨,和當年李小龍的電影,相提比,此電影藝術的發展似乎會隨著經濟成長和社會變化,而明顯的改變;而這表演藝術的層次,也隨著增長。就像這次歌劇魅影來台表演,有些位子現已買不到票了,我很樂觀的對表演藝術的重視及轉變。相信很多人也會這樣認為。以上僅是個人看法.謝謝
11:20 AM, October 15, 2005
frank345 提到...
請問老師:1.目前在大部份的表演戲劇中都會有劇情簡介他的主要目地或許是想吸引更多觀眾來欣賞戲劇嗎?還是要告訴觀眾了解他們在演什麼呢?2.常常去欣賞戲劇表演.經過經驗累積後他的藝術程度會提高嗎.為什麼?3.欣賞一齣戲.一定要先了解劇情才會去嗎?4.了解藝術與不懂藝術的人要如何看表演戲劇?
11:28 AM, October 15, 2005
Wesley 提到...
modeljmy, 你的意見很對,我對於目前的電影是有一些看法,所謂的美國好來嵨電影或是百老匯,是由一種精密工業所做的展示,表演藝術在其中,或許明星現象才是主要觀注的焦點。有一些人認為太多的美式文化,會麻痺和擠壓其他藝術的展現,我想這也是強勢文化行進後不得不接受的創傷或感傷吧,因為多數人就會形成流行;似乎不必鄙視流行,但有時也必須保持特立獨行的勇氣和挑戰非主流的氣質。
11:36 AM, October 15, 2005
kingfu 提到...
所謂「藝術」習慣上被分成兩類:實用藝術與美術,前者演進成一專門字彙「技藝」,所謂的「技藝」,是否是指學有專精技能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才藝表現呢?如中國的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古代賣膏藥及歐美的街頭藝人、魔術表演、馬戲團,是否也是「技藝」的呈現。
11:44 AM, October 15, 2005
Wesley 提到...
1. 如果是在表演前的劇情簡介是純粹幫助觀眾的理解,並造成一種期待的新哩,而有助於戲劇進行。2.常常去欣賞戲劇表演.經過經驗累積後他的藝術程度會提高嗎.為什麼?最少他的鑑賞能力會提升,藝術程度應該是無法量化,所以無所謂高低。欣賞經驗的累積還必須要涉獵一些理論上的啟示,才能從架構上來欣賞戲劇,不然他只會成為一個內行的觀眾。(例如:籃球迷並不等於體育記者,但有些知識內幕或許比體育記者更豐富)3.可以,但非必要。會有幫助。因為戲劇不像電影,去看一場戲劇事實上早就知道所有的演出道具都是假的,但是你要逼自己相信,裝著煞有其事。4.了解藝術與不懂藝術的人要如何看表演戲劇?這一題再討論(留待當我們討論到觀眾這個主題的時候)。
11:51 AM, October 15, 2005
Wesley 提到...
king fu,不,這裡指的useful arts-technology,有關技術;工藝、科學,有關於皮影戲,布袋戲我傾向歸類於Fine Arts,但另一種說法是以雕刻師傅與雕刻家的分別,歌星與歌唱家分別,或可點出useful arts-technology與Fine arts的分別。
12:01 PM, October 15, 2005
永恆不滅的烙印 提到...
很遺憾,要不是今天請假,我真不知道如何在公司上這們課,就當我在演一個憤怒的學生吧。我們唸假日班的原因,來自於星期六上午的上可不便,可是因為老師的緣故,星期六上課,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的學習出了什麼問題?還有登入後無法看到群組加入,是因為我不熟悉這樣的系統,但是,這樣我該如何學習?因為表演源至於人類的感受,至於表演主要的目的是釋放人類內在的情緒,進而成為一種儀式。當電影問世後,表演的藝術不再是所謂的是外演出,電影成了一種單方面的釋放傳達。電影只能從票房感受到自己的受歡迎程度與肯定度,是個極不自由的表演,那麼電影只能算是一種表演娛樂。說到表演藝術,互動性、及時性因該更高,更直接感受到觀眾的情緒,也如同網路教學一般,如果少了學習上直接的互動,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提供思考討論的論壇罷了。
12:05 PM, October 15, 2005
Wesley 提到...
1.我並未要求各位在星期六上課。我只是在每星期六貼出課程2.我並未要求各位必須參加即時討論,我只是請各位提出問題(在任何時間),我可以在此時提供即時的意見回覆,事實上大多數的問題我都等了一週後再回覆3.各位只需進入nacotization的blogger即可讀取課程資料以及發表意見,目前並不需要群組的功能4.請各位了解,此遠距教學課程的設計,會有我video影像的授課,大約1-3小時,但是不會有面對面的功能,這是遠距教學的精神所在,很遺憾,目前交流的方式,就是這樣論壇的方式。5.我在課程說明中已向各位說明本課程之摘要大綱,如果目前無法符合你的需求,我會儘量修正,但是遠距教學的原則與缺陷無法改變。6.即時答詢是我為了增加互動所提出的方式,目前的時間有兩段,請至上週問題答覆中檢視。
12:56 PM, October 15, 2005
Wesley 提到...
回覆永恆不滅的烙印,表演主要的目的是釋放人類內在的情緒,進而成為一種儀式。這句話有些值得商榷之處,我所摘錄或是改寫的論述中所指出儀典中可找出表演的起源模式。但尚未闡述表演的主要目的與進程。有關於電影的討論,因為牽涉因素頗多,我必須到電影章節時才可做進一部的整體說明。你的觀點可接受,但是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有很多電影是不需要票房的,有許多獨立製片的實驗電影、紀錄片等等反倒是象徵自由表演藝術的指標。
1:54 PM, October 15, 2005
zoe 提到...
老師您好, 我想請教一個問題, 在"表演"一詞的定義中, 提到:"外在的顯現包括聲音及身體", 那麼默劇並沒有聲音的部份, 是否能定義為"表演"? 如果是, 那默劇為何要不同於其他表演? 其用意為何? 反之, 現代科技造成的音樂軟體, 如音樂CD, 音樂數位檔案(mp3), 只有聲音卻看不到動作, 是否能說這些歌手或樂手的音樂是表演呢?
7:52 PM, October 15, 2005
Wesley 提到...
抱歉,我所提出的表演之定義為其通則,並非必要條件,有些表演是只有其中一項要素而已,如默劇只有動作而無聲音,廣播劇有聲音無動作,但二者皆為表演之一種。
我摘錄一段默劇的一些資料供你參考:
默劇的表演元素
意念 一個豐富而有發展潛能的主題。
演員 一位能夠創作意念、感受意念、和將意念與觀眾溝通的演員。
技巧 包括身體動作技巧及表演技巧。
空間 一個通常是空洞而中性的表演空間。
觀眾 一位最好是願意欣賞、支持及感性的觀眾。
默劇通常不採用下列元素:
1. 佈景
2. 道具
3. 大量的燈光效果
4. 濃厚的化裝
5. 大量的服飾
6. 有規律的音響效果
7. 說話
總括而言,默劇所需要的,是低程度的技術輔助及表演者豐富的想象力。默劇表演既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形式,欲又能夠有簡單的製作。默劇最美妙的地方正是它既精緻細密而又簡單。
聲音在默劇上的功用
默劇並不完全棄用聲音效果,但通常不會使用說話來作為溝通工具的。當然,有些默劇演出是完全不用任何形式的聲音效果的。
不過,有些時候,適當地加入聲音,是可以產生特別效果。例如,音樂是可以幫助觀眾培養情緒加強投入感。為一些死物加上聲音亦可以加強喜劇效果,重複某些單音或字也可以幫助觀眾產生某些情緒反應的。
音樂欣賞的部份:因為媒體的關係,你無法看到他們的動作,但事實上音樂的演奏(表演)是有動作的,而聽音樂只是欣賞其表演中的聲音部分,如果是MV就可窺全貌。
Lucy 提到...
舉例來說,例如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天邊的一朵雲"這部非主流的藝術電影,每個人看完之後的評價皆不同,有人說他是目前最肉慾的、最敏感的、或許也是最情色的年輕導演,這是其中的一種形容。蔡明亮導演他拿掉語言,專心處理表演(肢體表演),你要怎麼去看待?觀賞者是握著欣賞藝術的主導權,至於要怎麼解讀就在於觀賞者,就如同老師文章內寫的『每個人經由個人的經驗experience發展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本事」』,這樣形容對嗎?
12:52 AM, October 16, 2005
Wesley 提到...
有關於電影表演的部份,留待我在電影的章節中再為妳解答。但簡單的說,我認為當聲音去除時觀眾自然就會專注在演員動作上,這也許是他所想要達到效果的吧。
Camille 提到...
請問老師, 什麼時候才開始有娛樂性質的表演, 它又是怎麼與傳統的祭典分開的呢?
6:06 PM, October 16, 2005
Wesley 提到...
戲劇應是目前最早且有證據佐證的表演行為,娛樂性質於否,應還是在古希臘,西元前六世紀左右,基本上在戴神祭中的戲劇表演已是有娛樂性質加上敬神的目的。如何與傳統祭典分開?應該是說:傳統的祭典只是表演最有可能的起源,兩者並無所謂分開的意義說法。
提到...
「藝術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人類經驗的探索。」是否如同舞蹈的演變一般,源自於儀典對天地崇敬的神聖舞蹈,後來衍生出娛人自娛的表演性質舞蹈,直到現在所謂的現代舞蹈與後現代舞蹈,在透過渴望自然的肢體動作中,發現到動作與心靈之間的密切關係,以肢體語言,開始進入人類心靈的最底層。因喜、怒、哀、樂,而有表情;因為歡樂高興而手舞足蹈,因為悲傷恐懼而瑟縮膜拜,最後,這些肢體動作的表現,就是人類反應最心底的情緒與生活經驗的累積而造就的舞蹈藝術。西方的藝術似乎多以科學作為依據所以較偏向知性是嗎?
12:59 AM, October 17, 2005
Wesley 提到...
妳所提到的舞蹈的說法是正確的。至於妳所提到:西方的藝術似乎多以科學作為依據所以較偏向知性是嗎?這句話是否有依據,我不太能肯定的下這樣的判斷和結論。
sky 提到...
請問老師:1.表演藝術與我們商業設計有何相關性?2.是否表演藝術有與其他科系更相關性?
9:30 AM, October 20, 2005
Wesley 提到...
1. 你的問題難以回答,因為我不知道你的商業設計定義為何?它無法幫你手上的功夫,一些思考上的幫助也許有吧?
2. 戲劇、電影、音樂、舞蹈、大傳、新聞。所有日後需要“表演”的科系。

ㄧ抹淺藍色的海洋 提到...
前陣子從報上看到有一位歌手模仿美國電影與電視節目的內容在台北101旁搭建了一個玻璃屋並在裡面生活整整24小時給大家看,並藉此來創造話題,已達到宣傳的目的,不知道這種形式的活動算不算是ㄧ種表演藝術呢?
7:31 PM, October 21, 2005
Wesley 提到...
Yes,我在之後會有專章介紹。

10_22_2005 課程

第二章 表演形式

第三節 戲劇/劇場

劇場特性
在此討論的戲劇,我們必須先排除錄影播放的方式,而回歸至現場在劇場演出的形式。
「劇場在每晚逝去,而於第二天復活」,在我上生平第一場戲劇課程時,授課老師所提出的開場白。這句話的意思是:劇場只在演員面對觀眾表演時才真正存在。在劇場中所演出的戲劇不像一本小說、一幅畫、或是一座雕像,可以歷久不變;它只存在在演出過程中,演出完了也就隨之消逝,其殘影餘像,只寄寓於劇本、相片、評論、錄像,以及觀眾的記憶裡。

最具震撼力的藝術
雖然,劇場是如此短暫的藝術,但是是最具震撼力的藝術。因為,在觀眾注視之下進行的,是由活生生的人演出的人生經驗,有如現時此刻所發生的事情一般。劇場就是以這種方式模擬了人們一分一秒所活過、感受的生活。而和現實生活一般,所有經驗過的事件,就成為過去的一部份,永不回復。

最客觀的藝術
典型的劇場中所有內在外在的經驗,都是經由語言(聲音)和行動來表現。如同在生活中一樣,我們是由聽和看來了解個人的外表和內心(經由他的言行以及他人的評價)。小說可以詳細的描寫敘述一個角色藏在內心中沒有說出的想法和未表達出的感情,但是戲劇演員如要透露一個人的內心,就只能借助外在行動(表演)。然而此一特性卻也同時提供了劇場一種與實際生活神似的特質,這是其他藝術難以匹敵的。

最複雜的藝術
劇場表演藝術需要非常多的創作者:編劇(劇作家)、演員、導演、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編舞以及音樂家。這種複雜性使得劇場視為一種「綜合藝術」,同是它也不是一種「純藝術」,因為他不是一個單一創作者的作品。劇場的力量,大半就在於它的複雜性;他的諸般魅力──動作、語言、音樂、舞蹈、圖畫,結合了所有藝術迷人之處,而表現在這單一藝術新穎而出眾的形式裡。

劇場中的兩個主要基石
劇場藝術中最主要的兩個基石一是演員,二是劇作家
既然戲劇的情節與衝突全靠角色的說話與動作來呈現,它首先就需要演員的存在:在演出中借重他們的身體、聲音與動作表現。在實際需要上,演員與劇作家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都需要對方來幫助完成各自的藝術。演員固然可以不依賴劇作家而從事他的自己的表演,即是用即興的方式來表演他的語言與動作;也就是說,即興演員可以成為自己的劇作家,但是除非此類即興之作可以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不然是無法長期持久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通常要維持吸引力,一場演出必須包括某種結構,藉此來敘述一個故事,來顯現一個角色的性格,或是闡明一種意念。隨著演出的延長,故事、人物或是意念也必須進一部的糾結發展,此時現場表演的演員就難以用即興的方法來構想或是釐清上述的種況,劇作家的角色也因此不可或缺,而和演員相輔相成。

劇本閱讀以及劇本演出
當閱讀一些古典劇本(已不再演出的劇本)時,或可從情感、思想與生活上與舊時代發生聯繫,進而了解一些劇場藝術其他部分的橋樑。然而,儘管閱讀劇本可以增進對演出的了解,但是劇本絕對是為了演出而寫作的,因此在演員、服裝、場景等加入之前,不能算完成。在所有演出的必要元素加入之時,必然會產生許多衝突以及爭議之處,此時導演必須要對於劇本的解釋、演員的走位以及在適當的佈景、服裝、音樂與舞蹈的背景下,設計、糾正並調和所有的舞臺動作。
(改寫自: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布羅凱特/志文出版社p25-28)


戲劇新觀念
在劇場歷史的演進中,對於形式的理論闡釋產生許多不同的方向,以下之摘錄,是現代劇場理論重要的意見,同時也對於表演藝術的方向提出獨到的看法。

從戲劇到行動,表演到「非表演」
在20世紀劇場的巨變當中,波蘭導演果托斯基(Jerzy Grotowski 1933-1999 附圖左)主張的「質樸戲劇」影響深遠。60年代他的「貧窮劇場」(附圖右下)打破了觀眾與舞台的區隔,重建演員和觀眾的親密關係。他認為演員是演出的主體,無須借重服裝、佈景、燈光、音樂、甚至於劇本的輔助。70年代起,果托斯基連「表演」的概念也拋棄了,將戲劇還原為「活動」,開啟了現代表演藝術的重要路向。以下摘錄自1979年他在波蘭電台位中學生所做的演說,清楚地陳述了這種與傳統截然不同的劇場概念。

當代劇場概念的修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開始。新的概念將劇場視為一個整體的地方,其中純觀賞與純表演的界線逐漸瓦解;一群準備好的人(演員)以行動呈現一個情境給外來者(觀眾)看;他們的行動準則是:除非你真的想要做,否則就不要跳舞或做些什麼別的,不要虛情假意,如此就產生了一個情境,在其中所要找的不是如何演戲(表演的表演)而是怎樣不去演戲(不表演的表演)。
在這些活動中,演員要拋開演戲的想法。這不僅意味著他不要立志去當一個職業演員,甚至要立志比他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還不「扮演」。

這種表演同時也可能包含非常繁複的活動,引發人與人之間的自然接觸,沒有假想情境、也沒有角色扮演。這些活動的「發動者」不是傳統定義的「演員」,但如果他們活躍,吸引他人的注意跟隨,他們跟18世紀所定義的演員也就沒有什麼分別──「演員」actor這個字的英語字源本就是指一個「活躍的人」。某個人比旁人活躍,吸引他們(旁人)投身參與行動,就是演員;但是在新的概念中,這樣的演員卻是經由退出表演、放棄日常社交角色的方式來完成。
一般劇場的演出,如果故事背景是森林,佈景製作會在布幕上畫樹或是立上一棵道具的樹在舞台上。但倘若發生在真實的樹林中呢?如果我們設想一場演出,並無佈景的存在:我們置身在真實的樹林裡;我們在路上,真正的馬路;頭上有太陽,真的太陽;或是在夜晚,真的夜晚,而非在舞臺上模擬出的黯淡光影。也就是說,演出是在最真實不過的佈景(現場環境)中進行,但它卻不是佈景。行動的地點就是真實的劇場,簡明確實。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為悲劇/劇場規範的三一律(地點、時間、行動的統一)。現在我們有地方→也就在發生的現場發生;有時間→在發生的當時發生;有行動→發生什麼就照實發生。我們並不敘述另時另地可能發生另外的事,而是此時此地,由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引領發生的這件事。只此一次,不能重複。倘若時地改換,情況就會生變,「非表演」因此也有著地點、時間和行動的統一。
劇場具有兩極的可能。「演員」可以是刻畫或體驗另一角色的人;也可能是指一個行動中的人,他不是要表演,而是要用此日常生活更不去表演的方式,把別人吸引到最簡單、人性、而直接的行動。
事情可以按照寫好的劇本來演;也可以像爵士樂一樣,由起始的基調即興發揮。
劇場可以有觀眾、有演員,壁壘分明;也可以泯除界線,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或時為觀眾時為演員。
最後,一個團體可能是因為工作和職業的緣故組成,也有的是基於生活中的特別興趣而聚集。當後者具備能力或責任而十分專業時,專業變脫離了「職業僱用」的定義,而成為工作及生活的交集。
(1992年,表演藝術月刊試刊號p.117,劉蘊芳譯)

10_22/1_2005課程

第四節, 音樂

論音樂-(節錄自尼采美學文選215-Aesthetics Selected Works of Nietzsche,萬象圖書)
音樂並非自在自為地對我們的內心如此充滿意義,如此令人深深感動,以致可以把它看作情感的直接語言;而是它同詩歌的原始聯繫,賦予了節律的運動和聲調的抑揚頓挫,以許多象徵意義,使我們現在誤以為它直接向內心傾訴又直接發自內心。只是經過歌曲、歌劇以及音量的數百次嘗試之後,聲音藝術佔據了象徵手法的廣大領域,戲劇音樂才成為可能。純音樂或者是形式本身,此時的音樂處在原始狀態,按照節拍和不同強度發出的聲音即可給人快感;或者是無需歌詞便可領會之形式所表達的象徵,此時兩種藝術(戲劇與音樂)在長期發展中業已結合,音樂形式終於完全同概念和情感交織在一起。心態留存於單純音樂發展之人,可以純粹從形式上感受一首曲子,而更先進的人對同一首曲子卻處處從象徵上加以理解。

什麼是音樂
音樂是依賴人類聽覺接收的一種表演藝術。簡而言之,以聲音的律動經由空氣傳達至聽眾耳朵的一種形式。這種聲音可藉由人體(歌唱家)或是器械(樂器)的方式而發出;至於何種聲音才可謂之音樂,並無一定的準則或是規範;從原始部落敲打樹幹到汽車引擎聲都有人將其定義為音樂。
音樂和所有的藝術,諸如繪畫、建築和文學的關聯頗深,也互有影響之處,無法在此深入討論。在此,我們所討論的音樂表演藝術同樣僅是以對群眾表演的形式為依據。
從音樂史開始出發──一般的音樂史在18世紀之前多半都一筆帶過,而自巴哈(J.S. Bach, 1685-1750)而後的300餘年之間是音樂發展最重要的一段時間。音樂的發展、形式、作曲家、樂器的成形多半都在此時有了有系統的發展以及基礎的建立,因此,我們以這段時間的西方音樂背景來探討音樂表演藝術。

巴洛克音樂(Baroque)

時代背景
希臘時代的音樂家大部分是詩人,自己作詩並且自行配樂吟唱。中世紀以後基督教興起;基督教是重視音樂的宗教,所以將祈禱詞與音樂結合,當時的教會教堂除了為人們日常生活之精神中心之外,多半也為音樂會舉行之場所。這種以教會為中心的宗教音樂是以聲樂為主,因為當時一般人皆認為用器物作出來的樂器其聲與牲畜類似,沒有精神感應的作用。
到了16世紀末,教會之束縛鬆懈,並開始普遍使用樂器,新的音階取代舊的教會音階,同時成為新舊音樂分野之一的歌劇也因此誕生,至此巴洛克時代開始,17世紀音樂的技術及內容以巴哈(左圖)和韓德爾(G.H Handel, 1685-1759)為代表人物。

巴洛克特色
簡而言之,巴洛克形式便是以動的音樂來對抗之前靜的音樂。中世紀以來單純而禁慾的音樂,到此時已能衝破藩籬而自由的表現出來,並形成強弱分明富有戲劇性而能使人熱血沸騰。

產生因素
社會背景造成新的王侯和貴族階級,他們的富有及勢力和教會一樣成為新的音樂消費者,同時他們也以支持者的姿態出現在樂壇上,事實上音樂並不僅限與上帝,同時也應及於一般大眾。就立場而言,這時毋寧是一種對於巴洛克時代以前的反動心理趨勢,而記譜法以及樂譜的整備、新音階的使用,各種樂器的發達等也都不容忽視。

古典樂派(Classic)

代表性人物
海頓(F.J. Jaydn,1732-1809)、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 Beethoven, 1770-1827右圖)

時代背景
18世紀之後,作曲家與聽眾的關係,逐漸作大幅度的轉換。演奏會開始盛行,因為平民階級的興起,同時也打開了自由音樂的市場,樂譜在此時可大量出版販售\,因此作曲家與聽眾的交流即成為另一種形式。

古典樂派特色
人類普遍的理想與美的觀念,均齊的形式美,風格健康典雅。音樂結構嚴謹。古典交響曲在此時確定了典型。
(未完,下週繼續)
第四節 音樂

兩個前衛音樂表演的案例


音樂表演的經典革
1952年8月29日,來欣賞鋼琴師大衛杜鐸(David Tudor,1926-1996左圖)的觀眾永遠記住了著經典的一幕:音樂會再烏茲別克一個半露天的音樂廳舉行,杜鐸在演奏中途突然將鋼琴蓋大力合上,不動著只是看著樂譜上空白的地方,以及計時器。觀眾因為他這個舉動而感到十分詫異,30秒過去了,杜鐸將樂譜翻到另一頁,然後把鋼琴蓋掀開,若無其事地繼續彈奏。整個演奏貫穿了三次同樣的靜默,加起來共有4分33秒。有的聽眾憤而離場,大部分則是竊竊私語。人們並沒有留意到靜默期間風掃過樹葉的聲音、打在演奏廳頂上的雨聲,甚至於他們的私語聲,已經成為這篇樂章的一部份。

音樂表演的實驗未來
美國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 1912-1992)再1952年的創作四分三十三秒(4’33參照右下圖),徹底的顛覆了大眾對於音樂的定義。這段「音樂」中,並無刻意創作出來的音樂,卻參雜意外來自週遭的聲音。凱吉甚至用擲骰子的方法來決定音樂的命運,他利用(易經) 六十四卦決定(Music of Changes)這首鋼琴獨奏的每一個聲響的音高、音長、和節奏等,企圖讓音樂不受限於作曲者的意識。因此,他的作品被形容為「難以確定」(indeterminate)、「多重詮釋」(multi-interpretable)以及「無法預測」(unpredictable),形成一種所謂「機緣音樂」(chance music)。凱基認為:音樂的詮釋權應該從作曲家、演奏家等人手上挪開,交給當下的每一個聆聽者。這種即興性模糊了作曲者與聆聽者/演奏者和環境的界限。凱基音樂的簡約性,開始了後現代音樂的趨勢,現今電子樂使用各式各樣的聲音(包括電子合成的和自然的環境聲音)拼貼成完整的音樂,也可說是受到了凱吉相當程度的啟發。

課外補充讀物建議
一本有關於音樂的電子書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magazine/no14_music/content1.htm
有幾篇可在網路上閱讀的羅大佑、崔健、林強以及陳珊妮的專訪值得一讀。還有披頭四和瑪丹娜的文章也可參考。

星期六, 10月 15, 2005

注意事項:

請各位同學閱讀問題回覆部份,有些問題值得了解。
歡迎你提出問題,但是參與即時討論並非必要,摘錄麥草同學的問題以及回覆作為說明:

麥草 提到...老師:可以請問一下...星期六11點到12點這個時間!!有的同學反應這時段要上班!!!所以基本上是不能上線的~~不知能否改一下時段ㄋㄟ?!?!譬如"星期天" 8:59 PM, October 08, 2005

Wesley回覆:
實際上,我這禮拜才知道似乎這堂課的法定時間是在週日,因此我會把每週課程貼出的日期,以及線上即時討論的時間再做一次修正;同時因為要滿足所有同學的時間實在有困難,所以即時討論原則上我還是會維持原有的週六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另外暫時在周日晚上10時至晚上11時另開一時段做即時討論,如有變動,再另行通知。再此並重申:
本課程為遠距教學,你可以隨時登入網站查閱我每週所提供的資料,並隨時提出你的問題,如果你因為任何理由無法參與線上即時討論,請不用擔心,這並不會影響你的成績,你所提出的問題的次數、深度、和廣度才是我所評量平時成績的依據(但切勿擔心你的問題會因為深度或廣度不夠會被扣分,所有的問題都是受歡迎而且會得到正面的評價)。
本週問題討論區:

線上即時討論時間:Oct,15 11:00AM-!2:00PM
Oct,16 10:00PM-11:00PM
上週問題回覆:

modeljmy2005 提到...
請問老師:國外的宗教信仰,是否其影响後來的各種表演藝術?中國的宗教信仰,是否也受此影响?謝謝。 11:15 AM, October 08, 2005
Wesley 提到...
表演藝術被儀典所影響,但我認為與宗教信仰的關連並不高,古希臘眾神的傳說信仰僅只提供了表演藝術的豐富內容,還有在宗教慶典中的儀式展演,同樣地,中國宗教信仰對表演藝術的影響也僅止於此吧?wesley 11:25 AM, October 08, 2005
Wesley 提到...
我所指的表演藝術的豐富內容具體說來是:雅典娜-維納思的故事來自希臘早期的諸神崇拜,國劇中的目蓮救母來自佛教傳說等等.wesley 11:31 AM, October 08, 2005

kingfu 提到...
請問老師:世界各國的表演藝術是否因當地的文化不同,所呈現各國的表演藝術亦不同?街頭藝人是否也是表演藝術的一種? 11:39 AM, October 08, 2005

Wesley 提到...
但是不可諱言,宗教信仰提供了許多表演藝術演出的機會,但試想,一齣只演給神明而無觀眾的戲可否稱之為表演?它已違反了須對公眾演出的表演要素。或有人認為在表演團體中常有些約定俗成的禁忌,但這些禁忌多半來自傳統而非宗教之力。因此,儀典演進成宗教—嚴肅面儀典演進成戲劇(表演)—輕鬆面 11:49 AM, October 08, 2005
Wesley 提到...
回復kinfu,街頭藝人當然為表演藝術之一種,我在日後的課程會介紹這一部份wesley 11:51 AM, October 08, 2005
Wesley 提到...
文化的不同必然會造成表演藝術的差異,舉例說來國劇演出的佈景道具傳統上是非常簡化,是以意境傳達情境,這種概念在中國山水畫中常有相同的表達模式,但是字文藝復興後的西方戲劇多是以鉅細靡遺的擬真設計來表達,是以寫實來描寫情境。 11:58 AM, October 08, 2005

cory_leu 提到...
請問老師:您的文章中,僅看到第一章4-6節,第二章的1.3節,請問第一章的1-3節是否也在裡面,我該如何去尋找它ㄋ? 7:25 PM, October 08, 2005
Wesley回覆:
你看到的應該是第一章4-6節,第二章的第一節,以及第一章的第3節,第一章的1,2兩節是課程須知,我已消除,無須再看。但10月15日的課程中我會再列上以供參考。

麥草 提到...
老師:可以請問一下...星期六11點到12點這個時間!!有的同學反應這時段要上班!!!所以基本上是不能上線的~~不知能否改一下時段ㄋㄟ?!?!譬如"星期天" 8:59 PM, October 08, 2005
Wesley回覆:
實際上,我這禮拜才知道似乎這堂課的法定時間是在週日,因此我會把每週課程貼出的日期,以及線上即時討論的時間再做一次修正;同時因為要滿足所有同學的時間實在有困難,所以即時討論原則上我還是會維持原有的週六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另外暫時在周日晚上10時至晚上11時另開一時段做即時討論,如有變動,再另行通知。
再此並重申:
1. 本課程為遠距教學,你可以隨時登入網站查閱我每週所提供的資料,並隨時提出你的問題,如果你因為任何理由無法參與線上即時討論,請不用擔心,這並不會影響你的成績,你所提出的問題的次數、深度、和廣度才是我所評量平時成績的依據(但切勿擔心你的問題會因為深度或廣度不夠會被扣分,所有的問題都是受歡迎而且會得到正面的評價)。

美方 提到...
中國傳統的表演藝術好像愈來愈薄弱,現今的一些舞台劇與設計,在萌芽階段會考慮到,一些傳統戲曲的表現方式嗎? 11:35 PM, October 08, 2005
Wesley回覆:這個說法似乎有些模糊,妳能否舉例證明有哪些具體事證讓妳認為中國傳統的表演藝術愈來愈薄弱?如果是指國劇而言,隨著時代的演進其實愈形豐富,國劇的段子與表演方式有著比較科學化的整理與理解進而蛻變演化,如從1949年自中國大陸傳進的傳統豫劇、越劇、京劇等,到郭小莊的雅音小集、以至於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事實上中國傳統的國劇表演藝術隨著各時期表演藝術家的研究創新之下,反而灌注了新的活力。
非寫實的表演與舞台設計方式只要符合創作者的需求、觀眾的喜好,就會有可能發生。有時候會出現前衛劇場裡很傳統,而傳統劇場裡很前衛的現象,很大的因素都是在於在增加觀眾廣度上所做出的措施。

frank345 提到...
請問老師:
1.孔子大典與原住民豐年祭是屬於儀典或典?
2.戲劇的表演優劣.是否與觀賞的人氣相呼應呢?
3.如何欣賞一齣戲.又需從何處開始.好的戲劇表演有那些條件呢?
4.相聲是目前忙碌的生活中.好的休閒表演戲 劇.但其表演的內容與深度..是乎沒有過去如大師魏龍豪吳兆男的深度趣味嗎? 10:00 AM, October 10, 2005
Wesley回覆
1.祭典與儀典皆為ritual,本質上皆無差異。祭孔大典是由帝制時代皇權統治由尊儒 (儒家)進而控制士(知識份子)的儀式,祭孔在一年之中與祭天地同等地位,由皇帝主持,儀式之中稍有不妥,主辦其事的官員或會遭受到死刑的懲罰。民主現代的祭孔大典的嚴肅性與目的性早已喪失,應該已不能稱之為ritual,(最令人振奮的反而是最後的拔智慧牛毛那件事),反倒是像民俗活動。
原住民豐年祭可確定的是屬於ritual,其本質與戴神祭相同,都是感謝大自然的賜與的祭典,但現今演變如何,我並不清楚。
2.如果你的問題是觀眾多是否代表戲劇演出就好。不,人氣多寡只代表票房賺錢與否,觀眾的區隔、偏好等種種因素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我會在第四章第四節閱聽人專門在介紹此一部份。
但是如果你的問題是:觀眾的多寡是否會使一齣戲劇的表演部份更優異(演員更賣力)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3.沒有規定,隨個人喜好,除了劇評家有所謂的評量方法之外,一般觀眾隨自己的喜好而定。至於好的戲劇表演有哪些條件?牽涉太廣,基本上從演員到所有其他舞臺上的視覺聽覺是評量的重點。
4.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可能的因素有:
演員的功力不夠,乍看不錯,但耍嘴皮子的功夫勝過表演技藝,以至於戲劇張力無法持久。
劇本編寫的內容太浮面,例如太多時事新聞的表面挖苦,而未針對人性持久不變的情緒作討論,以至於劇本生命無法延續。

sky 提到...
我想傳統的客家大戲也是有一取同工之妙吧? 9:45 AM, October 11, 2005
Wesley回覆:
對不起,你所指的異曲同工之妙是指?

Lucy 提到...
請問老師:您說文化的不同必然會造成表演藝術的差異,但是各種表演藝術的演出其實有些並不難懂,前提必須去了解各種文化的傳說故事或是宗教信仰,才能容易快速的了解表演藝術的演出其中的涵義或是所謂的故事。關於雲門舞集我覺得他真的很難懂...為什麼?是因為文化素養不夠的關係嗎?以前曾修過藝術概論的課程中有敎過一點點,都必須要靠藝術概論老師解釋過才懂得其中的涵義,真的是因為我文化素養不夠的關係嗎?可是像屏風表演班的我就很喜歡,這兩種都是藝術表演差異為何如此之大呢?是不是因為類別不同的關係嗎? 12:35 AM, October 12, 2005
Wesley回覆:
李國修與林懷民之比較(屏風與雲門)是戲劇與舞蹈的比較,戲劇本來就較為容易為觀眾所接受,但是我認為這兩者在欣賞上有一個較為顯著的不同,戲劇是以演員為主的來傳遞它所需傳達的訊息(語言+動作+表情為主體),而舞蹈是以肢體動作為主來表演,所以在理解度上本來就困難許多。
你所指的文化素養,我認為不應以多寡來做為衡量標準,因為文化素養大部分是來自生活經驗或是對於人類基本情緒的理解,例如雲門的薪傳,原住民、外省人、本省人、美國人、英國人、老人、小孩、白領階級、藍領階級各色人等都會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於20年前的薪傳和現在的薪傳都有認知或理解的差異。欣賞任何的表演,不管你從中所得到的是什麼,都是彌足珍貴的。欣賞表演藝術所需的文化素養靠時間累積就足夠了,試想,難道每一個去看雲門舞集的觀眾都需要先去上藝術概論嗎?

提到...
表演內容若是以之眾所熟之的故事串聯,似乎較能貼近群眾,至少能有一些想像空間。如果是自編自創的劇碼,就不容易為大眾所了解。就如lucy同學所提出的問題,我也有相同的疑問,會觀看雲門舞集的人,真的能夠了解嗎?還是因為藝術是沒有界線的,只需意會無須言傳...?1:52 AM, October 12, 2005
Wesley回覆:
妳與Lucy的問題,我會在本次課程的前言內再做討論。

ㄧ抹淺藍色的海洋 提到...
老師請問一下青少年在滿16歲時有的地方會辦成年禮,這種儀式是屬於儀典或祭典嗎? 2:06 AM, October 12, 2005
Wesley回覆:
是的。

dodolo 提到...
請問老師
Q1:儀典和祭典的差別為何?
Q2:表演藝術的定義除章節中所說的外,像台灣的紅包場、鋼管秀這種特別的表演同樣是在大眾公開的做表演,那這樣的表演也能算是藝術表演嗎? 8:59 PM, October 12, 2005
Wesley回覆:
Q1:儀典和祭典只是中文的運用差異,本質上無差異。
Q2:是表演無庸置疑,但是是藝術與否就有待驗證,問題的癥結就是有人認為裸體畫皆屬色情而非藝術的爭議相似。我在本週課程內會再討論藝術的本質。

洪子斌 提到...
文章中提到的表演藝術範圍好廣每個國家因為不同習俗.人文而有不同的表演就好比是原著民的豐年祭也算是一種藝術表演吧?有一點有個疑問: 元素 的定義 9:17 PM, October 13, 2005
Wesley回覆:
因為有許多遊客去觀賞,所以廣義來解釋,可以這麼說。
元素在此是指,構成某一事物的基本要件或是條件。
第二章, 表演形式


第二節, 藝術的演變

前言:

問題探討──延續上週問題:有關於文化素養、藝術欣賞與何謂藝術的幾點意見 :

我有印象的第一部電影是民國61年李小龍的精武門(見左附圖),我不對當時的電影情節或是人山人海的盛況多作描述,我所要描述的是當時進電影院看電影前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電影本事」,它是一張約32開的白報紙,一面印著當天放映的片子劇情介紹(見右附圖),另一面印著下一檔電影的圖案預告(見左附圖下),在電影未放映之前,每個觀眾都會在晦暗的燈光下聚精會神的研讀一番劇情,在當時是一種習慣;畢竟,民國61年距電影問世還不到90年,觀眾對於這種新的表演平台還需要一點「指導性」的幫助吧…。

而在現時,我們很難想像當時電影欣賞者的那種土氣,但是在民國50年代還有更玄的事,在電影院放電影的同時還有人現場以麥克風講解劇情;每件事在每個時間點都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在現時空中所做的看電影時發生的種種行為難免在20年後也會令人匪夷所思,時間改變觀眾(閱聽人)的認知程度,快速而爆炸的影像文字無可避免的在我們生活週遭閃過,造成反射式的理解和圖像知識累積,暗示、隱喻、謎語,被多次使用過而早已失去了新鮮感,因此,我相信文化素養在現今社會裡是以多角度來累積發展的,也絕難有單一的解釋與答案,因此藝術欣賞,不論是電影、戲劇、舞蹈等等個人的認知絕對取代集體的認知,也就是每個人經由個人的經驗experience發展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本事」。

我大學是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唸戲劇系剝奪了我ㄧ些生活上的樂趣。這個樂趣就是當一個純粹的觀眾,所謂純粹的觀眾就是指,當你看到令人流淚的情節表演時能痛痛快快地掉下眼淚而不是還想著:這個燈光的角度再高一點會比較好吧?這個音樂太搧情了點吧?如果失去了當純觀眾的樂趣,每件事就只能以批評、研究、模仿的角度出發,到最後除非有極大的狂熱或是興趣,多半都會彈性疲乏,失去了觀看表演藝術的興致。我的建議對於所有的表演藝術的欣賞通則是:過程中享受有趣點,結束後想一想主題的啟示,啟示如有所得,會很令人滿足。如沒有也享受了樂趣。

何謂藝術?在名詞解釋之前,我先引用尼采(見左附圖)美學文選(Aesthetics Selected Works of Nietzsche,萬象圖書)中對美的描述:「美的慢箭:最高貴的美是這樣一種美,它並非一下把人給吸引住,不做爆烈的、醉人的進攻,相反,它是那種漸漸滲透的美,人們不知不覺的把它帶走,一度在夢中與它相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們心中之後就完全佔有了我們,使我們的眼睛飽含淚水,使我們的心靈充滿憧憬──在觀照美時,我們渴望什麼?渴望自己也成為美的本身──我們以為必定有許多幸福與此相聯,但這是一種誤會。」如果你(妳)同意藝術是創造或是追求美的一種過程,對於美的檢驗就是對於藝術的檢驗。


藝術是什麼?

在18世紀之前,「藝術」一詞幾乎僅用於指稱未達某種目的而應用的有系統的技巧。到了18世紀,「藝術」習慣上被分成兩類:實用藝術(Useful Arts)與美術(Fine Arts),前者演進成一專門字彙「技藝」(Technology)。後者中包含了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與舞蹈。也就在此時一個觀念漸漸形成:實用藝術是很容易可以學會的,而美術卻是天才的產物,不能以規律或是原則相授受。如此則自西元1800年以下,藝術輒被視為崇高深奧而飄渺之物,既不可通解,亦不能深究。
也許我們可以說,一種共認的藝術界說並不存在。但是藝術的性質卻可以由它與其他人類活動的相互關係中隱隱得見。

1. 藝術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項工具。
2. 藝術可直接引動觀眾情感、想像力與理智的介入,直接激起反應。
3. 每一種藝術形式各有其獨特的方法來處理人類經驗的某一面。
4. 所有的藝術都旨在表達與組織我們諸如感覺、情緒、成長、與動作的知覺,也就是生命自身。
5. 每一種藝術形態都要選擇、安排、而且加強它特有素質的運用。


而透過了藝術的結構或形式,就出現了藝術的意義。而這意義可分為知性(描寫親子關係、盲目縱情等知性邏輯認知)、感性(反映出的快樂、恐懼等感情)與美的認知。
對於藝術的最後描述:藝術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人類經驗的探索。
-(改寫自: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布羅凱特/志文出版社p28-34)/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雷蒙威廉士/巨流出版社p14-15)

星期五, 10月 14, 2005

問題回覆

問題討論區

第二章, 表演形式

第二節, 藝術的演變

第三節, 戲劇

發佈時間:Oct 15th, 6:00AM前

星期六, 10月 08, 2005

問題討論區:

請各位同學在此區針對第一章1-6節,第二章1節發表意見或問題。
如果我無法即時在11:00AM-12:00PM回答,我會彙總之後另闢專區答覆。

wesley
第一章,認識表演藝術

第四節, 名詞介紹

1. 儀典,祭典 Ritual (參照附圖左)

因對未知事物或環境所產生恐懼、敬畏、需索、感恩等情緒,從而設計出的救贖宗教行為或約定俗成的社會傳統。








2. 希臘戲劇 Drama of Greece

有關於劇場的確實存在資料,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偉大劇本,都來自希臘。希臘最早的戲劇只是在祭祀戴奧尼色斯(Dionysus參照附圖右上)的節慶(稱之為戴神祭或酒神祭)中演出,戴奧尼色斯是天神宙斯之子,死而復活之後成為酒與豐腴之神,以他為中心的神話與戲劇表演多涉及生命的循環,如新生、茁長、衰敗、死亡與再生;或是涉及季節的更替如春去夏來,秋盡冬至。他代表了世上許多非理念的力量。在宗教崇拜的領域中,卻包含了非理念的力量,相當程度顯示希臘人相信對自然的每一部份都應適當崇敬,否則災厄就會隨之產生。希臘人也始終努力,要在所有衝突的力量之間─無論是內心的還是外在的,達成合諧。

「戴神祭」的表演在西元前700年左右時已有歌隊以及舞蹈者的競賽。戲劇就是由這些節慶儀典的讚美歌與舞蹈蛻變而來(也是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而希臘戲劇第一個確切的紀錄件之於西元前534年,這一年的「戴神祭」加入了悲劇的演出競賽。當時的戲劇相較於後世是非常簡單的,只有一個演員和一個唱歌隊(參照附圖左),演員以面具(參照附圖右下)來改變角色身分,而唱歌隊在演員換裝時以唱歌舞蹈來填補時段或是鋪續情節。
(改寫自: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布羅凱特/志文出版社p95-96)




3. 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 (參照附圖左)被公認為是最偉大的英文作家。他是英國伊莉莎白女王時代知名的劇作家、詩人、演員。莎士比亞共創作了37齣戲劇,對於表演藝術的各個層面皆有深刻的啟發作用。對於莎士比亞的生平與創作希望有更深層了解的同學可參考「莎士比亞故事集」(見參考書籍),或是電影「莎翁情史」。他的劇本形式可分為三種:悲劇(Tragedies)、喜劇 (comedies)、歷史劇(Histories)。

莎士比亞作品表 (部份劇本):
李爾王 The Tragedy of King Lear
馬克白 The Tragedy of Macbeth
哈姆雷特(王子復仇記) 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奧塞羅 The Tragedy of 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
羅密歐與茱麗葉 Th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 (參照附圖右)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仲夏夜之夢 A Mid Summer Night’s Dream


4. 表演 Acting

表演是內心歷程的外在顯現。「內心的推衍過程」就是認同所扮演角色的各種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變化,讓演員產生同理心,乃至於有外在的表演。「外在的顯現」包括聲音和身體兩個部份,也就是演員的說話方式和肢體行為要和腳本上的角色配合,把內心的推衍過程化。
(摘錄自:表演藝術入門/麥克歐文/亞太出版社p13)

5. 藝術 Art, Arts

Art這個字原來普遍的意涵是意指各種不的技術(Skill),但是Art另一個與藝術、藝術家(Artist)有關的專門意涵現在變成最主要的定義;在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中的Arts,卻同時包含以上兩種意涵:技術與藝術。
(改寫自: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雷蒙威廉士/巨流出版社p14)

第五節, 網站連結

http://www.paol.ntch.edu.tw/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這個網站架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網站下,值得仔細了解一番,有許多表演藝術的相關訊息與理論可以參考,對於個人藝術內涵成長有極大的助益,而且它的內容相當軟性有趣,還有很多送票活動。

http://artlist.tnua.edu.tw/

表演藝術資料館台北藝術大學,這個網站看看就好,架構做的很糟,但是目前台北藝術大學號稱台灣表演藝術最高殿堂,看看也好。

http://www.ntch.edu.tw/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最有價值的是它的圖書資料室,裡面相關的書籍和影音資料完整。至於網站本身內容尚可,但有些活動早已過期,建議可以瀏覽一下兩廳院節目表。

http://www.ntua.edu.tw/~gspa/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本網站有些論文可供查詢,還有一些課程說明等等的資料,還算詳盡。

http://www.imdb.com/

Internet Movie Database,電影發燒友必上之網站,在此網站可找到所有的電影資訊,以西方為主,但也有一些侯孝賢、蔡明亮等的作品資料列出,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資訊查詢網站。

http://www.stageplays.com/

The Internet Theater book Shop,這個網站專賣一些表演藝術方面的書籍,在最底下的欄目裡,可以點入看看。

http://www.cloudgate.org.tw/cg/

雲門舞集,台灣人的驕傲,了解一下雲門,了解一下林懷民,他們最近有新作推出「狂草」。

http://www.mtv.com/

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流行文化看板,城市的電子塗鴉,表演藝術新體驗。

http://www.pingfong.com.tw

屏風表演班,李國修的劇團。風格通俗、深邃、有趣。他們的「昨夜星辰」下禮拜還有一場。

第六節, 參考書籍 (絕非必要購買,僅供參考使用,圖書館借閱或書店看看即可)

1. 如果你有興趣:可去書店翻一翻表演藝術雜誌,金石堂或誠品皆有;或是你可參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雜誌社網站。
2. 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志文出版社,布羅凱特O.G. Brockett 著,胡耀恆 譯。
3. 表演藝術入門,亞太出版社,麥克歐文Mack Owen 著,郭玉珍 譯。
4. 莎士比亞故事集,志文出版社,查理藍姆Charles Lamb著。
5. OH! 李國修,時報出版社,李國修 著。
6. 可至年代或是兩廳院售票系統索取一些表演節目單資訊。

第二章, 表演形式

第一節, 表演的起源

表演的起源為何?在人類學、歷史學或社會學的研究可將其指向公眾的儀典或是祭典(Ritual)。在原始部落中供眾人膜拜觀看的儀典(Ritual),形成於敬畏大自然(神祇)的情緒,人們用肢體 (戲劇動作,舞蹈)模擬萬物動作,用聲響(吟唱,敲擊木石)模擬萬物之聲,同時在特定的時間(豐收,乾旱,疫病)以特殊的裝扮(臉上塗油彩,身著絢爛獸皮花草)來表示崇敬,與表演場地與表演元素更有密切的傳承關係。

進一步的解釋,原始儀典中蘊含了表演元素的根苗,因為音樂、舞蹈、化裝、面具、服裝在儀典中幾乎無可或缺,同時儀典的舉行需要有特定的地點,而非全部的人都可主持其事,因此「表演區」與「觀眾區」隨之界線分明。且儀典是非常重要的事,不能稍有錯誤,祭司之輩遂代表行事,他們穿戴面具服裝,仿效人獸鬼神之屬,並以行動模仿祈求的結果,譬如:狩獵成功、求雨降雨、日蝕再現或是播種豐收等,其作為與演員無異。

另外一個表演起源的線索來自西元前4世紀的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參照附圖上),他簡單的認為人有模仿的天性,既喜歡模仿別人也喜歡看別人的模仿,因為他想知道作為另外一個人的感覺,以及別人行為的原因。(改寫自: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布羅凱特/志文出版社p93-94)
第一章, Oct. 1st, 2005, 認識表演藝術

星期五, 10月 07, 2005

公告

壹‧再次重申電子郵件規定:
A.請注意勿任意轉寄有關課程內容或通訊錄之郵件,以確保個人隱私
B.請不要使用多個郵件帳號,或共用一個郵件帳號,因為我只會用你(妳)登錄Blog的郵件帳號與你聯繫

貳‧尚未完成登錄同學名單:
商設四系四甲 張立約_符嘉倫_黃是逢
商設四系四乙 王新閔_陳建任

請以上同學儘速於10月6日前完成登錄,方法請參考10月2日之公告,謝謝。
同時,我將於10月7日星期五22:00起開始寄發blog邀請函到各位所登錄的email account,完成nacotization.blogspot.com的小組成員設定。

星期二, 10月 04, 2005

問題回覆

1. 有關於"每週六11:00AM-12:00PM講師即時主持處理Blog討論園區"的問題:
目前暫定在此時段我會在nacotization.blogspot.com上開出討論區供各位討論,同時我會及時回覆。 其它的時間我必須視狀況再回覆各位的意見,因為我每天在電腦前的時間不固定;每週我會儘快處理所有的問題,再安排特定時段(此時段我會再通知各位),將討論問題彙整答覆在blog上。

2. 有同學無法找到所建立的blog,多半是由於以下兩種原因:
A. 你所設定的blog domain name已被註冊,可試著以較奇怪的domain name來建立:如11223kk22eerr.blogspot.com之類,會比較容易成功
B. 未曾選取template
請注意:建立blog不是作業,如同學們有興趣或時間可以嘗試一下。
目前課程所需要的只是妳(你)必須登錄並擁有有一個顯示名稱,如你(妳)不確定顯示名稱為何?建議在blog上發表一個意見,妳(你)就會知道了。

星期一, 10月 03, 2005

公告


‧有關於wesleychen@metaspots.com 之郵件位址除學生登錄表演藝術課程,以及交流和此課程相關之問題、討論、建議之外,請不要轉寄任何其它無關的檔案,或是將此郵件位址放在的通訊錄中大量轉寄發送,因為轉寄檔案會:
1. 灌爆此信箱
2. 此信箱灌爆後,其他同學的郵件會無法傳入
3. 當此郵件位址被大量轉寄後,本信箱之隱私性、專屬性將難以維持

因此,請各位同學諒解配合

貳‧請確認你的郵件位址,我只會以各位同學郵件內文中所寫的位址為準。

星期日, 10月 02, 2005

公告

壹‧
如果你(妳)已登錄但是
1. 本公告尚未出現你的名字
2. 或尚未接到我的確認Email

請確定你是否已經寄出email到
wesleychen@metaspots.com

貳‧修正說明:
針對同學們的回覆,我對於登錄方式做以下補充說明:
在第一章第一節表演藝術課程介紹中的課程規定內容補充如下:

課程規定:
1. 登錄
A. Blog登錄
i. 如你(妳)尚未有Blog帳號,請先完成登錄(點選此處),再回到http://nacotization.blogspot.com/ ,然後你可在第二節的結尾處試著發表一則comment
ii. 注意事項:請勿在Blog中顯示妳(你)的學號、姓名、電子郵件帳號等個人資料
B. 學生登錄
i. 請提供學號、姓名、電子郵件帳號、Blog顯示名稱,以Email方式傳遞至下列郵件位址:wesleychen@metaspots.com
2. 電子郵件規定
A.請注意勿任意轉寄有關課程內容或通訊錄之郵件,以確保個人隱私
B.請不要使用多個郵件帳號,或共用一個郵件帳號,因為我只會用你(妳)登錄Blog的郵件帳號與你聯繫

祝各位同學登錄順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