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22, 2005

第四節 音樂

兩個前衛音樂表演的案例


音樂表演的經典革
1952年8月29日,來欣賞鋼琴師大衛杜鐸(David Tudor,1926-1996左圖)的觀眾永遠記住了著經典的一幕:音樂會再烏茲別克一個半露天的音樂廳舉行,杜鐸在演奏中途突然將鋼琴蓋大力合上,不動著只是看著樂譜上空白的地方,以及計時器。觀眾因為他這個舉動而感到十分詫異,30秒過去了,杜鐸將樂譜翻到另一頁,然後把鋼琴蓋掀開,若無其事地繼續彈奏。整個演奏貫穿了三次同樣的靜默,加起來共有4分33秒。有的聽眾憤而離場,大部分則是竊竊私語。人們並沒有留意到靜默期間風掃過樹葉的聲音、打在演奏廳頂上的雨聲,甚至於他們的私語聲,已經成為這篇樂章的一部份。

音樂表演的實驗未來
美國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 1912-1992)再1952年的創作四分三十三秒(4’33參照右下圖),徹底的顛覆了大眾對於音樂的定義。這段「音樂」中,並無刻意創作出來的音樂,卻參雜意外來自週遭的聲音。凱吉甚至用擲骰子的方法來決定音樂的命運,他利用(易經) 六十四卦決定(Music of Changes)這首鋼琴獨奏的每一個聲響的音高、音長、和節奏等,企圖讓音樂不受限於作曲者的意識。因此,他的作品被形容為「難以確定」(indeterminate)、「多重詮釋」(multi-interpretable)以及「無法預測」(unpredictable),形成一種所謂「機緣音樂」(chance music)。凱基認為:音樂的詮釋權應該從作曲家、演奏家等人手上挪開,交給當下的每一個聆聽者。這種即興性模糊了作曲者與聆聽者/演奏者和環境的界限。凱基音樂的簡約性,開始了後現代音樂的趨勢,現今電子樂使用各式各樣的聲音(包括電子合成的和自然的環境聲音)拼貼成完整的音樂,也可說是受到了凱吉相當程度的啟發。

課外補充讀物建議
一本有關於音樂的電子書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magazine/no14_music/content1.htm
有幾篇可在網路上閱讀的羅大佑、崔健、林強以及陳珊妮的專訪值得一讀。還有披頭四和瑪丹娜的文章也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