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_22/1_2005課程
第四節, 音樂
論音樂-(節錄自尼采美學文選215-Aesthetics Selected Works of Nietzsche,萬象圖書)
音樂並非自在自為地對我們的內心如此充滿意義,如此令人深深感動,以致可以把它看作情感的直接語言;而是它同詩歌的原始聯繫,賦予了節律的運動和聲調的抑揚頓挫,以許多象徵意義,使我們現在誤以為它直接向內心傾訴又直接發自內心。只是經過歌曲、歌劇以及音量的數百次嘗試之後,聲音藝術佔據了象徵手法的廣大領域,戲劇音樂才成為可能。純音樂或者是形式本身,此時的音樂處在原始狀態,按照節拍和不同強度發出的聲音即可給人快感;或者是無需歌詞便可領會之形式所表達的象徵,此時兩種藝術(戲劇與音樂)在長期發展中業已結合,音樂形式終於完全同概念和情感交織在一起。心態留存於單純音樂發展之人,可以純粹從形式上感受一首曲子,而更先進的人對同一首曲子卻處處從象徵上加以理解。
什麼是音樂 ?
音樂是依賴人類聽覺接收的一種表演藝術。簡而言之,以聲音的律動經由空氣傳達至聽眾耳朵的一種形式。這種聲音可藉由人體(歌唱家)或是器械(樂器)的方式而發出;至於何種聲音才可謂之音樂,並無一定的準則或是規範;從原始部落敲打樹幹到汽車引擎聲都有人將其定義為音樂。
音樂和所有的藝術,諸如繪畫、建築和文學的關聯頗深,也互有影響之處,無法在此深入討論。在此,我們所討論的音樂表演藝術同樣僅是以對群眾表演的形式為依據。
從音樂史開始出發──一般的音樂史在18世紀之前多半都一筆帶過,而自巴哈(J.S. Bach, 1685-1750)而後的300餘年之間是音樂發展最重要的一段時間。音樂的發展、形式、作曲家、樂器的成形多半都在此時有了有系統的發展以及基礎的建立,因此,我們以這段時間的西方音樂背景來探討音樂表演藝術。
巴洛克音樂(Baroque)
時代背景
希臘時代的音樂家大部分是詩人,自己作詩並且自行配樂吟唱。中世紀以後基督教興起;基督教是重視音樂的宗教,所以將祈禱詞與音樂結合,當時的教會教堂除了為人們日常生活之精神中心之外,多半也為音樂會舉行之場所。這種以教會為中心的宗教音樂是以聲樂為主,因為當時一般人皆認為用器物作出來的樂器其聲與牲畜類似,沒有精神感應的作用。
到了16世紀末
,教會之束縛鬆懈,並開始普遍使用樂器,新的音階取代舊的教會音階,同時成為新舊音樂分野之一的歌劇也因此誕生,至此巴洛克時代開始,17世紀音樂的技術及內容以巴哈(左圖)和韓德爾(G.H Handel, 1685-1759)為代表人物。
巴洛克特色
簡而言之,巴洛克形式便是以動的音樂來對抗之前靜的音樂。中世紀以來單純而禁慾的音樂,到此時已能衝破藩籬而自由的表現出來,並形成強弱分明富有戲劇性而能使人熱血沸騰。
產生因素
社會背景造成新的王侯和貴族階級,他們的富有及勢力和教會一樣成為新的音樂消費者,同時他們也以支持者的姿態出現在樂壇上,事實上音樂並不僅限與上帝,同時也應及於一般大眾。就立場而言,這時毋寧是一種對於巴洛克時代以前的反動心理趨勢,而記譜法以及樂譜的整備、新音階的使用,各種樂器的發達等也都不容忽視。
古典樂派(Classic)

代表性人物
海頓(F.J. Jaydn,1732-1809)、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 Beethoven, 1770-1827右圖)
時代背景
18世紀之後,作曲家與聽眾的關係,逐漸作大幅度的轉換。演奏會開始盛行,因為平民階級的興起,同時也打開了自由音樂的市場,樂譜在此時可大量出版販售\,因此作曲家與聽眾的交流即成為另一種形式。
古典樂派特色
人類普遍的理想與美的觀念,均齊的形式美,風格健康典雅。音樂結構嚴謹。古典交響曲在此時確定了典型。
(未完,下週繼續)
論音樂-(節錄自尼采美學文選215-Aesthetics Selected Works of Nietzsche,萬象圖書)
音樂並非自在自為地對我們的內心如此充滿意義,如此令人深深感動,以致可以把它看作情感的直接語言;而是它同詩歌的原始聯繫,賦予了節律的運動和聲調的抑揚頓挫,以許多象徵意義,使我們現在誤以為它直接向內心傾訴又直接發自內心。只是經過歌曲、歌劇以及音量的數百次嘗試之後,聲音藝術佔據了象徵手法的廣大領域,戲劇音樂才成為可能。純音樂或者是形式本身,此時的音樂處在原始狀態,按照節拍和不同強度發出的聲音即可給人快感;或者是無需歌詞便可領會之形式所表達的象徵,此時兩種藝術(戲劇與音樂)在長期發展中業已結合,音樂形式終於完全同概念和情感交織在一起。心態留存於單純音樂發展之人,可以純粹從形式上感受一首曲子,而更先進的人對同一首曲子卻處處從象徵上加以理解。
什麼是音樂 ?
音樂是依賴人類聽覺接收的一種表演藝術。簡而言之,以聲音的律動經由空氣傳達至聽眾耳朵的一種形式。這種聲音可藉由人體(歌唱家)或是器械(樂器)的方式而發出;至於何種聲音才可謂之音樂,並無一定的準則或是規範;從原始部落敲打樹幹到汽車引擎聲都有人將其定義為音樂。
音樂和所有的藝術,諸如繪畫、建築和文學的關聯頗深,也互有影響之處,無法在此深入討論。在此,我們所討論的音樂表演藝術同樣僅是以對群眾表演的形式為依據。
從音樂史開始出發──一般的音樂史在18世紀之前多半都一筆帶過,而自巴哈(J.S. Bach, 1685-1750)而後的300餘年之間是音樂發展最重要的一段時間。音樂的發展、形式、作曲家、樂器的成形多半都在此時有了有系統的發展以及基礎的建立,因此,我們以這段時間的西方音樂背景來探討音樂表演藝術。
巴洛克音樂(Baroque)
時代背景
希臘時代的音樂家大部分是詩人,自己作詩並且自行配樂吟唱。中世紀以後基督教興起;基督教是重視音樂的宗教,所以將祈禱詞與音樂結合,當時的教會教堂除了為人們日常生活之精神中心之外,多半也為音樂會舉行之場所。這種以教會為中心的宗教音樂是以聲樂為主,因為當時一般人皆認為用器物作出來的樂器其聲與牲畜類似,沒有精神感應的作用。
到了16世紀末

巴洛克特色
簡而言之,巴洛克形式便是以動的音樂來對抗之前靜的音樂。中世紀以來單純而禁慾的音樂,到此時已能衝破藩籬而自由的表現出來,並形成強弱分明富有戲劇性而能使人熱血沸騰。
產生因素
社會背景造成新的王侯和貴族階級,他們的富有及勢力和教會一樣成為新的音樂消費者,同時他們也以支持者的姿態出現在樂壇上,事實上音樂並不僅限與上帝,同時也應及於一般大眾。就立場而言,這時毋寧是一種對於巴洛克時代以前的反動心理趨勢,而記譜法以及樂譜的整備、新音階的使用,各種樂器的發達等也都不容忽視。
古典樂派(Classic)

代表性人物
海頓(F.J. Jaydn,1732-1809)、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 Beethoven, 1770-1827右圖)
時代背景
18世紀之後,作曲家與聽眾的關係,逐漸作大幅度的轉換。演奏會開始盛行,因為平民階級的興起,同時也打開了自由音樂的市場,樂譜在此時可大量出版販售\,因此作曲家與聽眾的交流即成為另一種形式。
古典樂派特色
人類普遍的理想與美的觀念,均齊的形式美,風格健康典雅。音樂結構嚴謹。古典交響曲在此時確定了典型。
(未完,下週繼續)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