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26, 2005
星期六, 11月 19, 2005
11月27日表演藝術課程上課資料
上課地點 I707
時間:1:00PM-4:00PM, 11/27/2005
如各位同學時間無法配合,此次上課資料也會公佈於下週的網站上。本次上課並無強制性,自由參加。
星期六, 11月 12, 2005
kenneth_tan 提到...
老師您好:一、 想問一下在表演舞蹈的審美特徵中的2.感染性-……………這種肯定性情感與我們社會生活的好惡標準、道德觀念和功利目的有著緊密的聯繫。3.獨創性……….. 一個舞蹈作品是具有了舞蹈形象,也就有一定的感染和功利作用。其中兩項特徵所提到的「功利」是否稍加解釋。謝謝!二 、記得以前有修藝術概論的課,第一堂老師就問班上所有同學說-何為藝術-在坐沒有人回答的出來而後來那位老師就告訴我們說:藝術是人為的,會引發掌聲討論與共鳴的,就叫藝術。…..可否請老師能更確切而簡述的告訴我是否同意這樣的的說法!
Wesley:
這個問題值得與大家分享:
首先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同樣這樣的說法,對於藝術的定義或是見解雖有不同,但是所有不同的觀點都可以看作是藝術所擁有的不同面相,各有各的道理也難以以偏概全。
我試著以簡單的方式來闡述何謂藝術:
藝術是藝術家透過選擇和組織的方法,將自身的經驗、直覺、靈感轉化成具有美感和真實的作品的一種過程,而在這過程本身當中參雜著某種程度的現實模擬,最後經由這完成的作品,觀賞者得以分享藝術家的經驗和情感。(摘錄自電影藝術面面觀27-28志文出版社)
在討論到功利作用的問題,通常在藝術理論上認為純藝術是不含功利作用的(如上述之藝術對於觀賞者之目的)。換言之,藝術家創作一幅畫僅是為了抒發美感這是沒有功利作用的,但是如果這一幅畫的目的是在於娛樂、宣傳、激勵等作用的話,就是含有功利作用。有關於舞蹈的例子也是一樣的。
星期三, 11月 09, 2005
1. 期中考成績已寄發至各位同學之登錄郵件帳號,請抽空檢視。如未收到或是對於分數有疑異,請通知performing_arts@metaspots.com
2. 有關於題目討論,須待本週課程中公布解釋。
星期二, 11月 08, 2005
1.如果同學的期中考作業繳交格式錯誤或是日期延誤者,我會陸續寄出相關扣分資料及補救措施給各位。
2.相關補救措施將不會損及所有準時及正確繳交作業同學的權益。
3.所有補救措施的截止日期為11月11日23:00。
4.有關於現場課程的時間我已與班代討論,詳情我會在上課一週前確認公佈。
5.如有問題請email至 performing_arts@metaspots.com,或是留言在此Blog。
星期一, 11月 07, 2005
1. 期中考缺考名單如下:
910211010(未登錄)
910211017(未登錄)
910211130(已登錄) 請立即讀取你的email,有重要訊息發給你。
以上同學期中成績以零分計算。
2. 如有疑問請email: performing_arts@metaspots.com 查詢。
星期日, 11月 06, 2005
期中考作業接收狀況
感謝各位同學繳交之期中作業,有關你(妳)的繳交狀況,抱歉我無法一一回覆。僅列出目前我尚未收到作業的同學姓名,並再次提醒各位同學最後時限,切勿錯過。多謝。
我尚未接獲你(妳)的檔案
四甲,許詩誼,張立約(未登錄),符嘉倫(未登錄)
四乙,洪子斌,林涎聖,陳建任(未登錄)
如果有誤,請即刻通知我,謝謝。
第五節,舞蹈
案例研究:
雲門舞集:行草,行草(貳),狂草
以下案例研究包括三齣舞劇的舞蹈評論,在行草篇中尚一篇林懷民專訪。除了舞蹈評論之外還有一些關於雲門創作與現代中國的關聯研究,在最後狂草篇中尚有3分鐘的舞蹈檔案Download。
一‧行草
芝加哥太陽時報 Chicago Sun-Times2003. 05. 30海迪.懷斯Hedy Weiss
「行草」舞者手筆非凡舞者都是用身體來「書寫」的,他們利用四肢和軀幹、手腳、肩膀、腰臀和頭部的語言來表達自我。從某個觀點來看,書法家則是利用他們的毛筆來「跳舞」,在空白的紙上筆走龍蛇,鍛詩鍊句,於格式化的抽象之中創造意義。編舞是一種書寫形式,而書寫則像是把想法用編舞的手段來處理。假如各位的書寫文字系統像中文一樣的複雜而美麗的話,不曉得這些充滿隱喻的文字會為你帶來什麼。事實上,他們今晚應該會直接引導你到芝加哥大劇院,這是觀賞「行草」美國首演的最後機會。這齣驚憾人心,一新耳目的舞碼,是由台灣雲門舞集製作演出。這支全長75分鐘,由芝加哥劇院委員會、愛荷華漢秋劇院及台灣國家戲劇院共同委託製作的舞碼,是兼具形式及感覺之美的經典之作。舞作以東方古老的視覺藝術為基礎,而有極為出色的發揮。它深度探掘書法的本質,以動作和音樂創造出跟書法藝術同樣璀燦奪目的藝術成果。雖然植基傳統,但這個作品卻呈現了全新而令人震驚的現代感。透過動作變化的詩意詮釋,十九位優秀舞者召喚出中國文字的精靈,讓人聯想起許多不同的書法名家優雅如畫的筆法風格。「行草」融合多種規範,卻是嚴絲密合,天衣無縫。這支原創性極高而且美好異常的舞作是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編舞,由鼓聲和弦樂組成、帶有極簡風格的優美配樂則是作曲家瞿小松的作品,舞台上令人陶醉的布景和錄像投射由林克華設計,引人注目而如同畫境一般的燈光,是張贊桃的功勞,舞者身上簡約優雅的服裝則由林璟如設計。身著黑衣的舞者在純白布景中舉手貓腰,弓腿扭背,布幕投射出古代書法作品的鮮紅鈐印。有時是單單一位女舞者呼應投射幕上簡單的一筆,捕捉那種俐落的速度與澄明。有時以整篇的書法,配上望似混亂實則嚴明的群舞,讓整篇文字似乎都活了起來。有時是男女的雙人舞,兩人以謹慎的方式對舞,表現出韻律節奏和力度,分別代表凝重拙樸和輕盈似風的不同筆法。中國文字於其自身形式之中,原來帶有類似雙人舞的成分。
其中一段是一位穿著黑色長裝的女舞者,揮舞絲袖,宛如在空中淋漓潑墨。另一段,一位男舞者揮舞雙臂如同風車,以一陣躁動傳達出高度的力道。有時舞者群聚,雙臂翻飛如翼,呼吸聲音大而一致。在另一個令人讚賞的段落中,整個舞台燈光全暗,反白的書法字形投射在男性舞者的裸背上。但是大部分的時候,舞作以不同形狀的投射幕來彰顯墨跡,舞者就在那字幕前表演。雲門舞集這十九位舞者,在掌控能力和動作的精準方面,已臻神奇,宛若超人。毫無疑問,這是在芭蕾和現代舞的基礎之外,再加上太極、武術和打坐訓練的成果。這些表演者動靜皆宜,不管是凝練如山或跳躍奔騰,都俱備了同樣的說服力。事實上,他們似乎有一種可以改變你體內運作的神奇力量,星期三開演那一晚的觀眾大概要花10分鐘,來適應不同的時間、動能以及專注的感應。就某方面來說,你必須把心理時鐘從西方轉到東方才行。觀賞舞作之際,有時候我真想知道那些中國字是什麼意思,即使只是閃個一、兩秒鐘的英文字幕。不過真要這麼做的話,對於這部這麼壯麗的作品難免有點掃興,畢竟,它是「抽象」偉大的體現!
韓國「文化日報」第八版全版2003. 03. 11金容沃
中國藝術魂魄正在甦醒「雲門舞集」漢城公演觀後
三月八日,接到「藝術的殿堂」書藝館館長李東國先生來電說:「我去北京出差,所以沒跟您聯絡。今天是最後一天,一定要去看啊!」「我不是跟您說過,就是那個Cloud Gate,為什麼叫做『行草』?為什麼以書法創作的舞蹈,能讓『雲門舞集』得到世界的名聲?待會兒請在七點鐘到歌劇院來唷!」他還說,我的書道自成一家,一定要來看。書法藝術並不能只停留在臨摹範本,它應該是生活中的現場藝術。因此,「以書法技巧來跳舞,並無不妥」,這是李東國先生上次在朝鮮王朝「御筆展」,為書法藝術辯白時所說的。不巧的是,我對雲門舞集相關的資訊,全然闕如。漆黑的舞台上,象徵捲紙的正方形白色照明映耀著舞台地板,舞姬身著黑衣緊貼著地板,像是書法的「磔法」一樣,穿褲子的舞姬,以馬褂褲子模樣,下半身裂開,跳起舞來。那雖像是攤開捲紙的連續動作,但基本動作讓人聯想到太極拳。它和西方芭蕾舞不同,芭蕾舞要感覺動作不斷絕,而且躍動的動力在四肢,那個動作的重要在於,體軀本身被更激烈使用。而且手腕與腳腕並非張開成直線,而是彎曲成直角來畫出圓形,並在空中自由迴轉。然後,一個正方形的照明,增加為兩個,再增加為七個,七名舞者交錯的動作,形成了黑與白的巧妙調和,那本身就是舞台上動態的一幅字軸。後來字軸消失,舞台後壁上出現正方形的照明,隨著舞姬的舞步,在上面寫起字來。那是王羲之(322~379)的行書「永」字,我們稱之為「永字八法」,舞姬以動作來表現「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的模樣;接著,後壁上又出現王羲之娟秀抽出的永字草書,這時舞姬的動作轉變為非常自由奔放與動感。渾厚的打擊樂器流出的寂寥韻律,和大提琴墜入深淵般的旋律的調和,給我的衝擊於焉展開。沒有中場休息的七十五分鐘之間,我屏著呼吸,一次都沒能大力呼吸。我像是被舞台上完美的動作緊緊抓住,跟著草書「無」字一起,無我地呼吸到被「無化」。這是我人生中極少體驗到的文化震撼。也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因為書法造詣高於他人,或是我原本就是中國通,而連小東西都會產生感性的亢奮,因而對雲門舞集的公演給予過高的評價。但是,對不起,我受到的衝擊與書法無關。雲門以一個舞台藝術,展現了完美的動作、語言與表演;由白色、黑色與赤色三種色調呈現的動作的藝術,讓一起觀賞的內人說:「再好也沒有了!」我們夫妻兩人毫不吝於給予激賞中的激賞。我是留學台灣的。在我們成長的時代,要去那個流著黃河的大陸,比去南極還遙遠,是我們碰觸不到的一個閉塞之境。因此,當時到中國留學的夢想,只能替代到台灣那個小島國。不過我去的台灣,雖然外表上很矮小又平凡,而且被認為經濟成就比我們進步,卻是個不太安穩的地方,儘管如此,許多大陸各地高級與多元的文化隨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撤退而匯集到台灣。但問題是,由於台灣本身沒有自生性的文化,使它幾乎成為文化上的空洞狀態。從大陸來的大師只當作是來台過避難的日子,而且大部分都上了年紀,再加上徹底受到反共意識型態的操控,由於只追求物質的安定,當地人只能過著與現實脫節的生活,很難把自己生動的聲音落實為有機的本地文化。但是我以外國人在那裡生活,能夠與來自大陸各地而匯聚台灣的大師見面,跟著他們學習,實在很幸福。我到台灣留學的三天之後,就遇到現在的內人(譯者按,即延世大學中文系的崔玲愛教授),三個月後我們結婚了。我們的新房在明德新村的一間小公寓,四周是靜謐的水田,不時伴著水牛的哞聲。我們所能擁有的文化享受,就是到公館的東南亞戲院或北新戲院去看一場香港邵氏公司出品的武俠片。那時正是岳華、狄龍、姜大衛等三劍客走紅之際。當時,幾乎沒有台灣本地出品的電影與戲劇,尤其舞團更是難以想樣。我唯一有記憶的台灣電影,是李行導演的「秋決」;所謂秋決,指的是等待萬物凋零的秋天執行死刑的制度。秋決片中描述一名作奸犯科的富家子弟的囹圄生活,對人性的內在世界有深刻的呈現,是一部佳構。我在1974年離開了台北。後來,韓國政府無情地斷絕了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在我的意識裡台北雖越來越遙遠,但那裡是我和內人初戀的地方,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地方,第一次留學得到學位,而且所有的記憶都跟阿里山的雲海留在一起的地方。到了最近,我接觸到台灣的電影作品,包括楊德昌的「一一」(2000),蔡明亮的「河流」(1996)與「洞」(1998)等,知道台灣開始有了自生性的文化,而且水準很令人振奮,讓我對這現象為之側目。過去所累積的與大陸文化的融合,並在富裕的經濟成長基礎上,開始綻放獨特的自生性文化的花朵。而林懷民開的花,能在世界的顛峰釋出最濃郁的香氣,那是朵非常燦爛的奇葩。標榜傳統價值的他的舞蹈藝術,給我的衝擊是「單純性」(simplicity)、「徹底性」(thoroughness)以及「吸收力」(absorbing power)。韓國有著豐富的藝術傳統,世界上像韓國一樣擁有潛力能與西歐藝術比肩的國家不多;然而韓國傳統的潛力仍是粗獷(crude)的狀態,也就是蘊藏在地底下還未提煉過的原油。例如,像鞠守鎬的「春的祭典」或金德洙的四物牌的公演,具有許多可以折服世人的條件。但問題是,那些條件無法獲致單純精煉為普遍性表現力,而埋沒在雜沓的傳統權威之中。若不具專一的主題,無法精鍊成單純的當代藝術,並夾雜著紛雜的傳統條件,不知道如何折服觀眾的話,就很難被認定為普及性的藝術。那種折服性也不過是「一次使用」就結束了。雲門的編舞與舞台演出,已不是傳統藝術而成為新形式的普及藝術,它超越了瑪莎‧葛蘭姆開拓現代舞以來所累積的所有優點。我讚嘆:「中國現在真的醒來了!」林懷民的藝術世界甚至超越了我所激賞的張藝謀的藝術世界。我們把台灣遺忘太久了,對於台灣這個中國文明獨特場域的潛力,我們顯然是低估了。中國不僅正在轉變為經濟大國,也正新生為文化大國。朝鮮的同胞們,我們將何去何從?真能不深切反省嗎?我在公演結束後,迅即趕到後台與林懷民見面,正巧透過許世旭教授的介紹;中國文學的元老學者許世旭教授,在台灣留學時就與他有交情。林懷民在22歲時發表了劃時代的現代小說「蟬」,而成為台灣文學界的一號人物。他說他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讓我對他更加好奇。
林懷民訪談:
問:您怎麼會從成名甚早的小說家轉變為舞蹈家呢?
答:我從14歲開始寫小說,但那是年少時的浪漫,我並不認為自己可以成為偉大的小說家。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跳舞,體內經常有著忍不住要跳舞的衝動。23歲時,我有機會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唸英國文學。實際上,我潛心舞蹈更甚於英國文學。於是到紐約的瑪莎‧葛蘭姆舞蹈學校習舞,回到台灣之後,在1973年創立了「雲門舞集」。雲門是中國文化世界裡最早成立的現代舞團。
問:您直接跟瑪莎‧葛蘭姆學舞嗎?
答:我沒有在學校見過她。我到紐約時,她已經高齡80,經常在喝酒。1974年她到台灣時見過一次。
問:所謂「Cloud Gate」,意所何指?
答:「呂氏春秋」記載,黃帝時代有一位叫「大容」的巫,創作了「雲門」與「大卷」的儀式舞蹈。黃帝時代距今約有五千年,這應是文字紀錄中可以找到的中國最古老的舞名。於是我就以「雲門」,做為舞團的名字,然後英譯為「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問:根據我的記憶,所謂「雲門」,應是比呂氏春秋更早,語出「十三經」正經之一的「周禮」春官大司樂條。其中記載大司樂制訂「成均之法」,建立國家學政,以樂舞教導國子,而跳起「雲門」與「大卷」。因此,雲門的出處應該是周禮,而不是呂氏春秋。
答:您對典故那麼熟悉,很讓人佩服。我想有幾部古籍都提到雲門。這個舞名歷代延用。
問:只不過突然間想到那個章節而已,古典是我的職業。不過您如何知道五千年前黃帝時代的舞蹈呢?
答:完全不知道。「雲門」只是個象徵和嚮往。我並不執迷傳統。
問:那你在意的是什麼?
答:在「行草」裏,我關心的是「氣的流動」。也就是說,舞者個別的舞蹈動作並不重要,他內在流動的氣,也就是「運氣」的問題,才是我最重視的。就在這個只有三個人的房間裡,我舞團的舞者們對一根頭髮的掉落都能感覺得到。他們不是舞者,而是高度鍛鍊身體,能夠運氣的達人。我們每週練習一次書法,每天打太極拳,一有空就練打坐。你今天沒有感受到嗎?在公演過程沒有中場休息,不僅沒有一名觀眾走動,連一聲咳嗽也沒有。如果西方的芭蕾舞是以眼觀為主,我們的傳統舞蹈是用身體來感受。顯然,今天我們舞者與韓國觀眾之間形成了驚人的氣的交感。回想一下,果真如林懷民所說,今天的觀眾席確實沒有咳嗽聲。
問:把書法與舞蹈結合,確是絕妙的構想。張藝謀說,在他的電影「英雄」裡,劍客「殘劍」的劍術,就是從書法當中體會到的。您何時有那樣的構想?
答:事實上,牆面上照映出的書法,與我的舞蹈的關係,並不重要。書法只不過是跳舞的一個藉口,重要的還是舞蹈。書法是一個動機,舞蹈不能被書法所束縛。但是舞蹈與書法,在氣的流動層次上,都同樣是我們身體的藝術。我只是把那股透過手指與毛筆而流動的全身氣流,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從我編的舞,可看出執著於書法技巧「中鋒」的原則。
問:您曾在1974年到韓國住了約一個月,並跟隨韓英淑老師與金千興老師學習韓國舞蹈。當時您從他們學到了什麼?
答:就是呼吸。
問:能否更具體地說明?
答:韓國的古典舞蹈,不論是何種形式,都一樣重視呼吸,也就是把體內蘊含的氣的空間發揮到極致。若把氣的空間發揮到極致,就能做到身體的自由自在,能收也能放。西洋的芭蕾藝術太過強調人為的肢體動作,導致與軀體的調和斷絕了。但是東方的藝術精神,就是如老子所說的,要能夠知道在虛無之中讓自己的身體倒下來。唯有知道讓自己的身軀完美地倒下來,才能產生空間讓自己的身軀重新開展。儘管說來有些深奧,但實際上這是屬於習舞最基本的常識。韓國的古典舞蹈可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當代藝術,而且是相當豐富與多元的傳承。
問:雲門在1973年創團時,台灣的文化還相當貧乏。經濟上是怎麼支撐過來的?
答:過得像乞丐一樣。我們是在外人所無法想像的孤獨之中,度過漫長的歲月。最近隨著世界上流行的「氣」與「冥想」,使我的藝術能夠順著潮流突然間被肯定為世界級的藝術。今年我們要到德國、法國、挪威、美國、澳洲、巴西、杭州等地去公演,而且票房都已被搶空。實在是太忙了。
問:台灣給我的表面印象,似乎充斥著麻將與各種享樂的道德墮落的文化。但是,看了您的藝術,讓我對我的第二故鄉台灣的文化的偉大生機充滿了信心。
答:如您所說,台灣是在墮落。但是在墮落的同時,偉大的藝術與健全的政治意識也在復活。過去的文化累積,正在結下果實。
問:雲門的音樂也很棒!
答:是委託上海的作曲家瞿小松作的,他很能理解我的作品。他跟「臥虎藏龍」及「英雄」作曲家譚盾是同班同學。
問:您如何看待最近韓國政情與國際情勢?
答:我個人對最近的政治變化,給予肯定的評價。但是,藝術不能解決北韓的核武。不過,人類對藝術的期待比對戰爭的期待更強,許多偉大的藝術創作,都是在戰火中誕生的。我們在核武的威脅之下,還能夠繼續談論藝術,就能夠找回人間的豐饒與穩健。六○年代我也曾深深浸淫在嬉皮與反戰的思潮中。我不認為我可以改變世界,但我可以透過藝術,對豐饒人類有所貢獻。
問:孔夫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你名叫「懷民」,懷抱民眾。
答:謝謝!我們的交談,不知所終。就像久別的知己。問:下次發表新作時,一定要請我。我也想到台灣探望老朋友。答:OK!朋友!
這一篇專訪是林懷民諸多國外專訪中較為深入的一篇,希望各位同學仔細研讀。
二‧行草(貳)
墨爾本先驅太陽報 週日版Sunday Herald Sun2003. 10. 12凱薩琳‧蘭珀特Catherine Lambert
力與美的迷人演出
大幕升起,只見一名舞者獨自在舞台上沈靜優美地舞動著肢體。「行草 貳」的美就從這一刻開始綻放開來。 這支舞作的開場素雅、引人入勝,在看似輕盈的動作下蘊藏著高度活力;而接下來的表演更是令人著迷。由台灣著名的雲門舞集所演出,這支舞作以中國性靈與書法的古老傳統為發想,而將舞蹈帶往了新的境界。 舞者化身為書法文字,將身體彎曲出高難度而又無比優雅的姿態,在靜默中隨著約翰‧凱吉淡雅的音樂起舞。「行草 貳」受到氣功與太極導引的影響顯而易見,這種中國流傳久遠的功夫能夠導引體內的氣遊走全身。 整場表演樸素迷人的視覺效果令人不自覺地融入舞蹈的冥想世界中。 這二十名舞者的搭配是我見過最為平衡的組合,邱怡文(應為黃珮華)在靜謐而懾人的雙人舞中更是出色。他們的重心皆極為穩固,即使是表現高度困難的肢體動作也絲毫不會顫抖。如果硬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只能說這支舞作稍嫌太悶,也略顯太長;但其所呈現出來的力與美以及精準的動作,令人嘆為觀止。 這支舞蹈的罕見風格,不僅拓展了我們的文化視野,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台灣的精神傳承,更是揭開墨爾本藝術節序幕的完美方式。
三‧狂草
狂草片段欣賞
林懷民新作「狂草」,舞台上不守規矩,舞出無形,墨汁漫漶渲染的裝置藝術在觀眾眼前同步發生。清邁蟬聲,義大利牛鈴聲,舞者與場內觀眾呼吸與共,「狂草」強調每場演出與觀眾共同創造。「狂草」舞台上,看似簡單的巨幅白紙是唯一的佈景。舞台上現場發生的紙墨裝置藝術,隨著舞者的舞姿,墨水流動變化細微,往往從舞者身上回神時,墨水已經成就大膽墨跡,也因此每一分鐘都無法倒帶,每場演出驚喜連連,值得一看再看。埔里中日特種紙廠為了「狂草」耗費十個月,贊助「雲門舞紙」研發,讓墨水在舞紙上不是宣洩而下,而是「墨」如舞者,自然流出舞動般的曲線。舞者在巨幅紙墨間穿梭舞動,七十分鐘成就的墨色山水,令映入眼簾的潑墨畫彷彿活過來有著生命力。今年初,林懷民到泰國清邁度假五天,在山中寺廟聽到細膩又清脆蟬聲,忽覺「狂草」最佳配樂應是自然聲音。於是六、七月份,邀請作曲家及錄音大師沈聖德專程前往泰國清邁,錄製當地的每日不同時間的蟬聲。清邁細微的蟬聲,加上沈聖德在義大利錄製的牛鈴聲,台東海岸的海浪聲,風聲,雨聲,流水聲,以及現場演出舞者與觀眾的呼吸,悉數是「狂草」現場音樂的基本素材,目前沈聖德與雲門音樂總監梁春美正進行音樂創作。「狂草」進入演出倒數階段,是雲門舞者歷經超過10年靜坐,導引,拳術等中國傳統肢體訓練,錘練出內運外動功夫的完美呈現。林懷民以中國書法中的狂草為師,追求書不限於法,身不拘於形的肢體美學。
已上案例研究錄自雲門舞集網站
舞蹈表演藝術的律動特性
律動,是舞蹈的靈魂。從內向外看,尤其能直觀這一真諦。
律動,賦予生命的原始躁動以節奏秩序,使之化為一種情調,可洞若觀火地呈現。
律動,核心即是力的樣式。律動力的樣式變化豐富,最能直接而顯著地表現了出舞者的氣質、情愫、千種韻致。
山民們長年跋山涉水,一蹬一顫富有彈性的律動,往往就構成了他們的舞蹈的基本律動。然而,同樣的顛顫,高山頂上的舞蹈會有更豪放的山的粗獷;河谷區域的舞蹈則呈露出柔韌的水的秀雅;比較原始,人口稀少的部族的舞中,常常在膝蓋的彈動之外,突出臀、胯主動的搖擺滾動,帶著些許樸素的性煽動的意味暗示著潛在的生殖崇拜;文化較發達的禮義之邦,這種臀、胯乃至腰、腹的動態,則每每趨向內斂,比較地多了自覺意志的導引,轉向美的韻律的方向上去發展。
慣於以頭承負重物的民族,舞蹈律動必有某種身軀緩衝方式,以保持頭部的穩重平衡,比如斯里蘭卡及南太平洋區的一些舞蹈,胯部都有一種似乎因上部壓加而被擠出的感覺,在行走中左右來回交替不緊不慢的節奏,使之加入輕構適意的意緒,構成了舞蹈婀娜優美的風姿,宛若逍遙的海浪,宛若微風搖曳下的棕櫚。
律動的奧妙,在劇場舞蹈中,被舞蹈家們自覺運用,甚至加以延伸發展,從舞蹈者個體直到整個舞臺時空意象的流動。一般每個作品,舞蹈家們都力圖為它找到一個基本律動,以此為動機去發展、強化、衍生一段乃至一整場舞蹈。
一個孤立的姿態,無論它們每一個本身是如何的美妙如何的意味無窮,它們彼此堆砌無論集合了多大數量,仍然不是舞蹈。只有當力的樣式應和著生命情調起伏跌宕、抑揚頓挫的流程,順乎邏輯地展開著活的對比,貫注進這些姿態並使之互相生髮、有機連接,這時,它們才成為舞蹈的形象。有的舞蹈,你甚至已無法從中抓到確定的造型,難以分出姿態的單元。
律動為舞之魂,當然決不是說造型等其他種種要素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律動律動,總是一定造型形態下的律動,任何律動,必定在造型姿態之中。舞蹈律動,無論何時,當然是某人有形的身體有形態的動。
舞蹈在造型中動,在動中造型,可以歸之於造型藝術。但它之造型,卻有它的特性。
一與律動延伸進整體舞臺意象的動勢相應,造型的意義也在舞臺整體構圖中體現出來。舞臺上的流動當然總是在一定畫面中的流動。
造型、構圖,是律動精魂的血和肉;造型、構圖,活在舞蹈的整體運動中,還以其相對獨立的表意作用給舞蹈表現以不可或缺的貢獻。
不同的性格理應有不同的律動形態;可另一方面,同一種律動形態,比如《倫巴》流暢而富有韌勁兒的轉胯,讓一個老人做與一個兒童做,讓道貌岸然的君子做或引車賣漿的小民做,給觀眾的視覺印象將截然不同。
充滿人性意味的人體,其造型姿態的區別不可能不引起對不同意義的領會。身體舒展的前挺,總會給人自信豪邁的感覺;身體緊縮的後退,總會給人痛苦萎頓的意緒。雖然這些形態之下可能為不同的律動支撐著或為同樣的律動鼓蕩著。
比如一個舞種,形成之後,必有相應的規範。芭蕾是講究舒展線條的,姿勢必須外開,腳總要繃直,瑟縮內扣的造型,在這裏便被看作是醜陋的。而偏巧在這種與規範習慣的對抗下,往往就有了創造新性格意義的契機。開、繃、直既已是常態,塑造反常性格,諸如小丑、傻瓜、怪人、妖精,或創造奇誕的境界、表現扭曲的情緒,扣、縮、曲,恰恰成了最合適的形態。
比如中國民間舞中,用舞蹈的造型、構圖擺成文字、符號,寄託納吉避凶的願望;或擺出花鳥魚蟲祥瑞景物,表達民間生活的樸素情趣。而舞臺上,雖然力戒簡單圖解的做法,但恰到好處的圖式象徵,每每亦會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舞蹈是律動、造型與構圖共同凝結而成的。律動、造型、構圖在互相依存的有機融會中各自貢獻出自身的表現力,才構成了舞蹈豐滿的情韻。
舞蹈表演藝術的動態特性
舞蹈藝術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動態性。所謂動態性,是指舞蹈以人體的軀幹的和四肢做主要工具,並通過各種動作姿態和造型來形象地反映客觀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舞蹈形象。這種人體的有節律和美化的動作,並不是一般的動作堆砌和羅列,而是作為一種形象化的舞蹈語言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舞蹈創作者的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主要是通過這些動態性的語言來得到充分體現,並創造出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因此,有人也稱它為動作的藝術。
舞蹈表驗藝術的審美特徵
舞蹈美指的是,舞蹈作品中以比較完美的舞蹈形式(舞蹈的形式美)創造出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表現出人們肯定美好、否定醜惡事物的情感、思想、意志和願望(舞蹈的內容美)。
舞蹈美離不開人們對舞蹈作品的審美感受,但是人的主觀感受又必須以客觀存在的舞蹈美為前提,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舞蹈的審美特徵。
總括起來舞蹈有以下幾個審美特徵:
1.美在形象
形象性是舞蹈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審美特徵。因為只有生動的、鮮明的、具體的形象才能使人有審美的感知。我們知道,任何藝術都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來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的,這是一切藝術的特點和根本規律。離開了藝術的形象,就不可能給人以美感,也就沒有了美。舞蹈作為藝術的一個種類,它也不能不受這個藝術基本規律的制約。
形象性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而作為舞蹈美的形象性,它又具有其本身的特點。
由於舞蹈藝術所使用的物質材料是人體自身,它只能利用人的頭、軀幹和四肢的表情動作作為自己的表現手段,儘管在舞蹈藝術的歷史發展中綜合了文學、戲劇、音樂、雕塑、繪畫、燈光、服裝等藝術的表現手段,逐步地豐富和擴大了它的藝術表現能力,但比起其他藝術來,在表現社會生活幅度的可能性上,無疑有著比較大的局限性。舞蹈藝術在表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真實、執著、純樸、激越、深厚、豐富等方面是別的藝術所不及的。舞蹈是人的藝術,人永遠是舞蹈藝術所表現的主要內容。即使是以花鳥蟲魚等自然景物為題材的舞蹈,其舞蹈形象也是擬人化了的,或者說是人化了的自然,它比詩歌、繪畫中緣物寄情、借景抒情更直接、更具體地表現著人的情感、理想、願望,描繪著人的精神世界。在表現勞動、愛情、戰鬥生活的舞蹈題材中,更能以舞蹈形象強烈地表現出人的求生存、求發展的內在生命力量,是一種人的體質力量的舞蹈化,因而具有巨大的審美力量和感染力量,更容易激發起作為欣賞者的人的情感共鳴。
舞蹈的美,離開了人對舞蹈作品的直覺是不可能被感知的。有人用語言文字來形容和描繪一個舞蹈如何美,假若我們沒有看過這個舞蹈的表演,我們就不可能完全知道這個舞蹈的美究竟是什麼樣子。因為舞蹈的美表現在舞蹈動作的不停頓的變化和發展所形成的具體舞蹈形象之中,沒有鮮明、具體、生動的舞蹈形象,也就沒有舞蹈美。
2.感染性
形象性是舞蹈的每一個審美特徵和最重要的因素,但並不是一切形象都能引起人們的美感。舞蹈的美還有第二個審美特徵,這就是它的感染性。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形象,才能夠激起觀眾情感上的浪花,撥動觀眾的心弦,才能引起人們的美感。
舞蹈是一種表情藝術,它的內在本質屬性就是抒情性。舞蹈是最直接表現人的情感的一種藝術。它是人的內在情感衝動所引發出的人體動作的外化。這種人體動作的外化經過了人類文化歷史的發展,經歷了簡單、粗糙的自發模擬形態,逐漸地向著複雜、細緻的自覺表現形態的發展過程,至今已形成了具有表現人的豐富深刻的情感的能力。
人的各種情感(喜、怒、哀、懼、愛、惡等)是由複雜的客觀外界事物所引起不同傾向的心理反映。由於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著一定的共同要求、理想、願望和道德標準,所以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好惡傾向,以及相應產生的肯定性情感或否定性情感都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個舞蹈作品所表現出的某一種情感和思想之所以能夠對絕大多數觀眾具有相同的震撼或感染力量,其原因正在於此。
人們所進行的審美活動,是一種精神生活。舞蹈作品所表現出的生活中的詩意和人們美好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能夠喚起人們在情感上的共鳴,引起一種或歡欣、或喜悅、或振奮、或激越、或憎恨、或憤怒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產生人們在精神生活中的需要和渴求,滿足了它,就必然在生理上得到一種快慰,在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這種快慰和滿足正屬於審美感受的範疇。
我們說形象性和感染性是舞蹈的審美特徵,但也並不是一切具有感染性的舞蹈形象都難引起人的美感。比如有一些追求感官刺激的低級趣味的舞蹈,就不會引起美感,這樣的舞蹈愈具有感染力,就愈會使我們感覺到它不美,覺得它庸俗醜惡,不堪入目。因此我們說,必須是那些能引起我們肯定性情感的舞蹈形象才是美的。這種肯定性情感與我們社會生活的好惡標準、道德觀念和功利目的有著緊密的聯繫。
3.獨創性 一個舞蹈作品是具有了舞蹈形象,也就有一定的感染和功利作用,如果在題材的開拓上,在主題的深入挖掘上,在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上缺乏獨創性,而是墨守成規地採用老一套的方法,表現的是大家早已看過了的題材內容,它仍然不可能給人以美感,所以舞蹈還缺少不了它的第3個審美特徵:獨創性。
美的本質是人的體質力量的物件化,它具體表現在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有目的的創造活動當中。離開了人的創造活動,就不會產生美。在藝術創造中,這一點尤為重要。任何一個舞蹈作者,如果在創作活動中缺乏自己獨特的創新精神,老是去重複和模仿別人的主題、手法,那就不能獲得舞蹈的美。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創新也是形成舞蹈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我們的社會生活每日每時都在不停頓地發展著,人們的藝術欣賞水準,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和提高也在相應地不斷發展和提高,因此,陳舊的主題和內容、老一套的表現手段和方法,就不能適應客觀發展的審美需要。
4.技藝性
舞蹈的第四個審美特徵就是它的技藝性。舞蹈的技藝性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舞蹈演員舞蹈技巧性的表演藝術,如高跨度的騰空跳躍,急速的多圈旋轉,柔軟的身體滾翻和慢動作的控制,以及身體各部分的表現能力等等;二是指編導在藝術結構、場面調度、舞蹈語言的運用和對人物性格、內心情感的細緻深入的刻畫等方面所具有的藝術技巧和表現能力。
無論在演員的表演上,還是在編導的創作中,只有體現出一定的技藝性,觀眾才能得到舞蹈美的感受,技藝性愈高舞蹈美的感受就更愈加強烈。因為在表演中或在編導中表現出的技藝性愈高,就愈不一般化,而為一般人所難於達到,這就正好表現出個人獨特的創造性。而這種獨創性的技藝是以花費了巨大的精力,不斷進行努力學習、探索為前提的,甚至是經過不斷的失敗以後才取得的。這一切都是令人敬佩的,因為它本身就體現出一種精神的美來。這種以獨特的技藝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就更能給人以深刻和強烈的審美感受。
總之,舞蹈的形象性、感染性、獨創性和技藝性是形成舞蹈美的四個基本審美特徵。在一個舞蹈作品中具備了這四個審美特徵,才能成為一個為觀眾所喜愛、給人以美感的優秀舞蹈作品。在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中,這四個方面的特徵往往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是緊密結合不可分離的。儘管在某一部作品中,一個或幾個特徵比較顯明和突出,其他的特徵比較隱蔽,但是仔細看來,這四個特徵都是不可缺少的。